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9-01-11
快快评|《知否》成高考病句真题库,这锅不该编剧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晋江超级 IP、赵丽颖冯绍峰在线撒糖、流量小鲜肉朱一龙加持、《琅琊榜》黄金制作团队 ……

万万没想到,自带光环的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开播后,愣是变成了大型台词翻车现场。

" 手上的掌上明珠 "、" 独个儿一个人 "、" 恃宠不骄 " 等台词的出现,真是满屏的尴尬。知否,知否,会把语文老师气走!

《知否》的剧名来自李清照的《如梦令》,服装道具可谓精良,演员演技也在线。本来是一部良心剧,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不少观众斥责,这全怪编剧不长心。可这锅不该编剧一人背啊!

虽然这些年胡乱编造的剧本很多,不排除有些编剧会出现常识性错误,但能写出几十万字剧本的成熟编剧,也不至于出现小学生式病句。知名编剧汪海林表示,更多情况是演员现场口语化说词不精确,导演要求不严,文学素养不过关。

一部影视剧,从团队建立、剧本创作到演员选拔、实际拍摄,要经过无数人之手,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台词语病,绝不是编剧一个人的责任。导演和演员出错的可能性,远远大于编剧。

对此,导演张开宙接受采访时主动担责称,都是自己把关不严,想让演员尽量口语化以结合当下观众需求,未料到出现这样的问题。后面(未播出)的一定会及时修改。

《知否》拍摄时,张开宙曾鼓励演员不用完全按照台词,这样有足够的发挥空间。这一点倒和孔笙在导演《大江大河》时一样,不允许演员动用演技。两位导演初衷都是要演员有一个自然的发挥,可这种返璞归真呈现的效果却完全不同。前者走了样,后者才是加了分。

事实上,国产剧从来不缺好剧本,缺的是较真的专业精神。

平时看韩剧的花絮,总能看到明星和剧组所有主创人员围坐在一间房子里,读剧本、讨论台词的画面。国产剧目前还没有这个流程。

一部好作品的诞生,需要全组成员共同参与。《如懿传》制片人黄澜就曾发起过 " 围读剧本 " 的倡议。围读剧本,需要剧本创作人员、演员、导演都在场,对剧情不够紧凑、台词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确保作品整体质量。

《我不是药神》导演曾说过,拍摄前他和两位编剧,三人花了两年时间才定稿。

知否从杀青到正式播放,仅有 8 个月的后期时间。一部 70 集每集 45 分钟的电视剧,剧长就长达 53 小时,剧方每个环节都重看一遍审查勘误,怕也要数月之久,这还包括后期的报审和宣发。不得不说,剧方为了尽快播出也真是够拼够赶。

话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为什么现在很多大热剧的制作周期越来越短。这仅仅是制作方的责任吗?

这恰恰反映了目前一些国产剧的浮躁心态。大把大把的钱用在请小花小鲜肉身上,却在后期制作上偷工减料,竭力缩短制作时间,毕竟投资回报周期越短越好。IP、资本、流量之外的一切都往后放,有钱大家赚嘛。

但电视剧不仅仅有经济属性,还有艺术属性。一部好剧,绝不是仅仅靠大咖就能撑起来的。看看近年来口碑好的电视剧,不乏同样有流量明星参与的,但其口碑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于剧集本身的精雕细琢。

热播剧,别为了流量,丢了初心。

ZAKER 南京评论员 桃鹿深

(编辑 周冬梅)

相关标签

演员 导演 高考 国产剧 知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