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12 日,2019 年北京图书订货会已圆满落幕,在这届出版人的 " 狂欢节 " 上,好书纷纷亮相。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以下简称世纪文景)在此次展会上推介的新书也令人期待。
下面,我们就先睹为快,看看这些新书的 " 模样 "。
《大秦帝国》2019 再推新版
史诗级长篇小说《大秦帝国》自问世以来,持续畅销,备受读者喜爱。由小说改编的三部电视剧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后,使得小说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全新插图珍藏版《大秦帝国》是作者孙皓晖在 2012 版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全面修订,参考近 10 年的考古和历史学研究成果,汇集各家学说,对当时的国家与家族观念、政治与司法制度、文化生活与时代风尚等各个方面进行反复推敲斟酌,最终确认修订逾百处,以求更加精准地再现战国至秦代的社会风貌。
同时,本次邀请著名国画家戴红倩先生为书中的经典场景绘制了三十余幅精美插图,并由国画大师戴敦邦先生题字。戴氏父子共同为《水浒传》《红楼梦》《牡丹亭》《封神演义》等多部古典文学名著绘制插图,画风气魄宏大,笔锋雄健,古意盎然。为了更好地贴合《大秦帝国》的风格气质,戴先生对小说做了精细的研读,最终在每一部中选择了四到六个场景,或为小说的高潮部分与关键转折点,或为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历史画面,将人物与故事融于场景之中,极具表现力。
最完整版本《周作人译文全集》
2012 年,世纪文景首次出版了《周作人译文全集》,全书共十一卷。汇编当时所见周作人所有将外文译为中文的作品。之后的 7 年间里,编者止庵上下求索,探寻周作人手稿,逐步增补许多。2019 年,新版《周作人译文全集》问世,全书增至十二卷,汇编目前所见周作人所有翻译作品,包括外文翻译成中文,也包括中文翻译成日文的作品。其中第一至五卷为古希腊文译作;第六至九卷为日文译作;第十至十一卷主要为英文及世界语译作;第十二卷为用文言文翻译的作品及中文译为日文作品。首次独家补入周作人中译日部分,包括鲁迅、冰心、成仿吾等人的中文作品,全集总计 8000 余页。
《被涂污的鸟》聚焦战争灾难
提及美籍波兰裔作家耶日・科辛斯基,他的生平充满神秘与传奇。
科辛斯基的童年正值 " 二战 " 时期,故乡遭遇纳粹大屠杀,科辛斯基被父母送到乡下避难。他历尽了苦难,曾被虐待成哑巴,战后因一次滑雪事故而重获说话的能力。在波兰时他上了大学,主攻社会学,不满 24 岁就晋升为副教授,进入了波兰最高研究机构波兰科学院。之后他移居美国,走上了个人奋斗之路。1991 年,作家选择以自杀结束了生命。
《被涂污的鸟》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描写了东欧 " 二战 " 期间的悲惨景象。小男孩的父母把他送到乡下避难,但与他失去了联系。男孩开始在各个村庄之间流浪。因为他的黑头发、黑眼睛,男孩在流浪的路途中遭遇各式不公平的待遇,他目睹人们在暴力、堕落和无知的牢固链环中彼此吞噬。当他躺在铁轨上,让火车从自己身上呼啸而过,他体会到的只有饱受凌辱却依然幸存的快乐。书名 " 被涂污的鸟 " 象征着被视为异类的人。作者相信,针对 " 异类 " 的歧视划分是强加的、人为的,整个战争就是这种歧视造成的灾难之延伸。
《追风筝的人》作者这次关注难民
"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难民,背井离乡,过着没有明天的生活。" 胡赛尼在 2018 年 9 月《海的祈祷》伦敦新书发布会上说," 撰写《海的祈祷》的初衷,是悼念在跨海前往欧洲的过程中死亡或失踪的难民们。" 全书很短,是一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他们第二天就要开始逃难的旅程。这位叙利亚父亲写给儿子的信,描述了他们在渡海去往欧洲的夜晚,父亲注视着沉睡中的儿子,对他讲述家乡昔日的美景,以及海上漂泊的凶险。全书配有 22 幅英国著名插画师家丹・威廉斯的水彩画。
胡赛尼希望借《海的祈祷》这样的作品,启发人们用人道主义的角度看待难民问题," 写下这些故事的重要性在于,故事可以让我们进入别人的生活,让我们将视线集中在人性的共同点,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与不同。让我们意识到,这些被迫逃难的人们应当有资格堂堂正正地活下去。"
胡赛尼也宣布,将把《海的祈祷》一书所获全部作者收入捐与联合国难民署和卡勒德・胡赛尼基金会,用于难民救助。
郭爽推出非虚构文学《我愿意学习发抖》
2015 年,作家郭爽因德国 " 无界行者 " 写作项目机会,收拾行囊,怀揣对未知之路的迷惘和童年时埋藏的勇气踏上了前往德国的旅程。这趟旅程她不仅是寻找写作的灵感,更想要改变自己。
但是," 我已经聪明而顺服地活了太久了 "。这是一趟 " 注定是失败 " 的旅程。即便如此,郭爽也一意孤行地背起了行囊,走出熟悉的行业和生活," 我要去德国找那个童年的自己。要看看那片被想象了成百上千次的土地上是不是长着真的童话 …… 以及‘学习如何发抖’。" 可惜第一次她一无所获。当郭爽收拾起沮丧,第二次踏上德国土地之时,她察觉到自己忽略了重要的东西——身边人的故事。" 每个擦肩而过的路人,都怀有生命隐秘的欢乐和痛苦。" 也正因此,才有了这本非虚构作品《我愿意学习发抖》。
全书从童年记忆中的《格林童话》起程,最终深入普通德国人的家庭和童年故事。共有 10 个故事,与目前出版的大多数旅行散文不同,这本书罕见地深入描摹外国人精神和心灵生活,不再只是描写人在异域的观感、猎奇,却是如对自己的邻居一般,进入其真实的人生经历,书写地球那一端的德国黑森林居民相通又相异的生命经验。在他人的故事中反观自己的生命体验,发现生活的真意,克服人生的难题。
《生活是甜蜜》诗意书写都市女性的孤独
李维菁是目前炙手可热的作家、被誉为 " 少女学 " 掌门人。《生活是甜蜜》是一部诗意书写都市女性的欲望与孤独、人际关系的疏离与无依的作品。主角徐锦文是一个渴望仰望艺术世界的女子。她两手空空闯进艺术圈,光靠飞蛾扑火的激情冲向幻象之光。她想献身给艺术之光,却无路可去,于是献身给艺术的代理人,绕路而行。小说家钟晓阳评价:"…… 李维菁的笔底世界是个失乐园,却并不暗淡,反而有种造物方七日的亮丽刺激。那清醒犀利的洞察力是成人的,却又有种透过孩童之眼观物的新鲜好奇。纯真与世故是这里面的两面镜子,明暗相映。"
但遗憾的是,李维菁已于 2018 年 11 月 13 日凌晨因病逝世,但她用文字构建的 " 少女学 " 世界将一直留存下去,她塑造的那群渴望巅峰,却不被眷顾的女性,那些灵魂与梦想的献身,对我们来说也不会仅仅是一场幻影。就像作家本人所说:" 这些人非常痛苦,但他们的内在,让我着迷。"
一段亦师亦友的兄弟真情,一代知识分子的百味人生
夏济安、夏志清,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界的两大巨擘。他们早年从求学到进入学术研究的阶段,正是近现代中国东西方学术与文化交融的密集期,他们置身其中,参与并见证了这个历程的复杂和艰辛。在兄弟二人的漫长人生中,来往信件密集。几年前,由夏志清夫人王洞女士授权,季进教授编辑,《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一、卷二相继出版。
2019 年,《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三部分也将与读者见面。第三卷收录两人从 1955 到 1959 间的通信共 110 封。当时,夏志清在美国努力寻找教职。在此过程中,他四处迁居,家庭也发生了一些变故;但在学术上成果辈出,完成了重量级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期间,夏济安有幸来到美国交流访学,兄弟二人得以聚首。他们在这个可贵的和平时期谈学术、谈艺术,规划事业、联络友人,在学术和感情上互相扶持,继续人生之路。这些精心保存下来的书信,成为透视那一代知识分子学习与思考历程的极为珍贵的文献,不论就内容或数量而言,这批信件的出版都是现代中国学术史料的重要事件,深具意义。
《成为母亲》,探讨生育对于女性的意义
怀孕生子不仅区分了男人和女人,也区分了女人和女人。怀孕生产后,女人对于存在意义的理解发生了巨变。她体内存在另一个人,孩子出生后便受她的意识所管辖。孩子在身边时,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时她也做不了自己。人类的每一位成员都会经历从出生到独立这一异常艰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征用某个女人的一段生命。
英国著名小说家蕾切尔・卡斯克非虚构作品《成为母亲:一名知识女性的自白》,真实记录了这一段 " 旅程 "。卡斯克 1967 年出生在加拿大,后在英国生活。《成为母亲:一名知识女性的自白》是蕾切尔・卡斯克的第一部非虚构作品。
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怀孕、生子和抚养孩子的经历," 个人自由、睡眠和时间的终结,对人性和艰苦工作的重新认识,追寻爱的真谛,游走在疯狂和死亡之间,对婴幼儿的情感体验,对母乳喂养的思考 ……" 它与其他同主题作品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作者是一名知识女性,行文中处处带着卡斯克清醒的诘问与反思。
成为母亲是什么感受?照顾一个幼小的婴儿又是什么感觉?而当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意识,母亲又作何感想?感谢时代,生育终于也和婚姻一样成为了可讨论的问题。
《旁观者》揭开人性的善恶交战
在一些公共性案件的媒体报道中,除了受害人和施害者,往往还有一群人会进入公众视野,就是旁观者。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不可避免或主动或被动地充当过旁观者的角色。对于旁观者,是否用一般的道德审判,诸如自私冷漠,就可以解释?旁观者应在何程度上承担公民责任?旁观者面临的困境又是什么?
《旁观者——一桩美国凶杀案的现代启示》,通过重新讲述一件 50 多年前轰动全美的案件,为人们思考旁观者问题,提供了新的角度。本书围绕着对美国影响深远的一起著名案件基蒂・吉诺维斯案展开。1964 年,美国纽约市一位年轻女子,昵称 " 基蒂 " 的凯瑟琳・吉诺维斯在自家门前被人用刀捅死,犯罪过程共持续 33 分钟,28 岁的受害者基蒂全身 13 处穿刺伤,凶手往返两度追杀基蒂,三次拿刀捅向她。《纽约时报》随后刊发头条新闻,宣称在案发过程中共有 38 人耳闻或目击凶案发生,但均未报警,引发全美对于都市人情冷漠的大讨论。一般凶案多聚焦于凶手和被害人,而本案第一次将旁观者拽入了人们对一桩案件的关注之中。此案之后," 旁观者效应 " 更是成了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无数的实验都证明,当旁观人数众多时,确实存在旁观者目睹或耳闻不良事件时并不加以行动的情况。旁观者似乎成了冷漠,见死不救的代名词。本书试图通过案件颠覆有关 " 旁观者问题 " 的所有 " 常识 ",引发对于 " 旁观者 " 议题前所未有的深刻反思。
韩国作家二十多年研究独立书店的幕后故事
嗜书瘾君子、狂热爱书人,这两个标签用在韩国作家金彦镐身上一点也不为过。在二十多年间里,这位 " 为书痴狂 " 之人跑遍了全世界独具匠心的独立书店,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世界至美独立书店的幕后故事,其中也包含了中国的一些具有特色的书店。
和中国情况类似,如今韩国实体书店日渐衰微,作为一名出版人,金先生无法平心静观,于是他 " 不自量力踏上寻访全球书店之旅 "。在本书序言中,他说道," 我要寻访世界各地的书店,与书店人进行对话,聆听他们在严峻现实中如何坚守书店的价值,渴望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探访世界各地书店,我感知着书籍的尊贵和书店的力量,重新梳理出版与阅读的定义。"
诚然,在全世界都进入数码时代,书本的意义正在重新变化。但金彦镐却有信心。在与全世界书店的经营者们交谈取经中,他发现," 书和书店依然活着,而且富有动感活力,精神和生命在那里跃动,那是智识与智慧流光溢彩的地方。"
深圳晚报记者 刘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