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 件(组)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青铜文物 " 移驾 " 深圳,这个消息让深圳的历史文化爱好者们奔走相告。1 月 18 日 " 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 " 大展在深博开幕。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博物馆承办,将持续至 3 月 31 日。
子龙鼎气派最大放中间
深圳晚报记者探馆发现,本次展览珍品荟萃,好东西看都看不过来。摆在最显著位置且气派最大的是子龙鼎,这是目前发现的商代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一件。其与后母戊鼎一圆一方构成商代青铜器双璧。该鼎内壁铸有 " 子龙 " 二字,是目前所知最早带 " 龙 " 字的青铜器。
▲ 子龙鼎
子龙鼎于上世纪 20 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2005 年底被一位香港文物收藏家购得。2006 年 4 月,在中央财政设立的 " 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 " 的支持下,中国国家文物局将子龙鼎征集回国,后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 妇好鸮尊
在器形千姿百态的各种珍品中,还有著名的妇好鸮尊、龙虎纹尊以及天亡簋等商周时期的国之重器。这批青铜器的看点有哪些?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介绍,有些青铜器胜在高超的造型工艺和铸造方法,有些则是胜在铭文的珍贵史料价值。
比如本次展出的 " 天亡簋 " 铭文,就记述了武王祭祀文王等若干重大历史事件。而另一件 " 曾伯漆簠 " 的铭文中 " 金道锡行 " 字样,指出了周王朝开发稀有冶铸原料的布局经略。郭学雷表示,这体现出青铜器被称作 " 铸在器物上的史书 " 的特性,也是本次展览命名为 " 吉金铸史 " 的意义所在。
青铜的锈色可细心品赏
此次展览的另一大看点是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观众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古代 " 惊天地、泣鬼神 " 的青铜器艺术品诞生背后的技术支撑。比如多件展品讲述了 " 分铸法 " 的发明与应用,为了让观众更深入地体会,还展示了铸造青铜器的模具 " 陶范 "。
深博的青铜专家提示,本次展览中青铜器的锈色也是一个重要看点,观众朋友可以留心品赏。
虽然称为 " 青铜 ",但由于埋藏的环境相异,锈色也有很大的不同,会呈现为黑漆古、枣皮红、红斑绿锈、水银沁等。观众可以通过锈色来了解青铜器的出土环境,也可以享受到由锈色构成的高古气韵之美。
青铜器的生僻字并不神秘
鬲、甗、卣、斝、觚、觯、簠、兕觥、鹗 ……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看本次展览的一大障碍是其中大量的生僻字。不过不用担心,策展方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将展品中的生僻字标注了文、图和注音,集中放大展现在图板上,一目了然,易学好懂。
深圳博物馆的青铜器专家乔文杰介绍,青铜器的命名一般是 " 做器人的名字加器物的名称 "。比如天亡簋就是一个叫 " 天亡 " 的人做的簋。簋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食物用。妇好鸮尊的 " 鸮 " 是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这些生僻字一旦认识了就一点都不神秘。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摄影 冯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