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不过是一种孤独的生活。孤独的人懂得如何与生命悄悄对谈,知道夜深人静的时候内心的真正模样。
在这个繁华的时代,都市中有太多孤独的灵魂,人们所需要的并不是物质的安慰、精神的宽容,不过是一双倾听的耳朵,一个关切的眼神。今年 1 月,《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出版上市。
1990 年,余光中远赴荷兰,只为了赴梵高的百年大展之约。在那次大展中,余光中用他的文字向世人诠释了梵高画作中所蕴含的美学奥秘,同时也让国人真正全面地认知这位举世闻名的天才加疯子。
这本书从《博里纳日矿区》到《吉诺夫人》,再到《向日葵》《星空夜》《麦田群鸦》,共收录了二百余幅梵高的原创高清画作。而作为中国首位翻译《梵高传》的作家,余光中更是运用他对梵高全面而独特的理解,将梵高画作进行了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的解读。
可以说,书中的每一幅重要画作背后,都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和一个不得不说的人。余光中绚烂多姿的文字,与梵高奇幻瑰丽的画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他的笔下,梵高的坎坷人生与其背后的艺术灵魂被呈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更让世人看到,哪怕如梵高这般的天才艺术家,其一生所渴求的,也不过是一个认同的眼神,一双倾听的耳朵。
我脚踩的地狱,不过是天堂的倒影
本书所承载的,是绘画与文学领域中两个伟大而有趣的灵魂。其中一个,用他的绘画呈现了一个别样而灵动的世界,即本书主角——文森特 • 梵高。相比于其他艺术家,梵高的生命以及艺术生涯都无比短暂,年近 30 岁开始学画画,37 岁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售价 400 法郎,仅够维持一月的温饱,并买下些许画具。
在他死后,世界却将目光投到他的遗作之上,开出了让世人惊叹的价码。但所抓住的,却不过是寥寥余音。这位悲惨的天才,早已抛下了这个世界,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归处。
一百年多前,梵高在奥维小镇,给故乡的妹妹维尔敏娜写了封信,心中说他为嘉舍大夫画了一张像,那表情 " 悲哀而温柔,却又明确而敏捷——许多人像原该这样画的。也许百年之后会有人为之哀伤 "。
▲《嘉舍大夫》,布面油画,67.0cm×56.0cm ,1890 年 6 月作,私人收藏。
梵高写这封信时,在人间的日子已经不到两个月了。那时候,他只卖掉一幅油画,题名《红葡萄园》,而他的画评也只出现了一篇。在那样冷漠的岁月,他的奢望也只能寄托在百年之后了。
▲《红葡萄园》,布面油画,75.0cm×93.0cm,1888 年 11 月作,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
他绝无法料到,一百年过去后,他的故事会拍成电影,谱成歌曲,他的书信会译成各国文字,作品会有千百位学者来撰文著书。更不会料到,他那生前无人看得起的画,在身后的拍卖场中,会压倒全世界的杰作,那天文数字,足养活当年他爱莫能助的整个矿区。
▲《没胡子的自画像》,布面油画,40.0cm×31.0cm,1889 年 9 月作,私人收藏。1998 年,此画在纽约佳士得以 7150 万美元高价成交,成为历史上最昂贵的自画像。
▲《鸢尾花》,布面油画,71.0cm×93.0cm,1889 年 5 月作,洛杉矶盖蒂中心。1988 年 11 月 11 日,这幅画被拍出 5300 万美元的高价,并引起轩然大波。1990 年 7 月 29 日的《纽约时报》针对此画登出一则匿名公告:" 坚决主张文化和商业之间要保持道义上的距离 "
人们惊叹于梵高创造的奇迹,赞叹着说," 伟大的艺术都是天才加疯子创造的。" 后世用财富来肯定了他的艺术,称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疯子。但却不曾明白,在疯与不疯之间,梵高选择的是真实。在梵高身上如果有一个永恒的真理,那这个真理就是——一个人的强大,不在于曾经他征服了什么,而在他曾经承受了什么。
深度揭秘,百年割耳之谜
梵高割耳与挚友高更之间有着无法言说的关系,在阿罗时期,梵高开始构建一个艺术之家,而他首先邀请的艺术家就是好友高更。高更最终应邀而来,两人在经历过早期的蜜月之后,因为性情和绘画观的差异,对立之势渐渐凸显并且愈演愈烈。
事业上,在阿罗期间高更卖出了多幅作品,而梵高却一无所获;生活上,高更比梵高更有女人缘,不善交际的梵高显然没有高更那么受女性欢迎。
传说高更拥有无比强悍而粗鲁的性能力,而梵高此时正经历着由于酗酒过度而造成的性危机。正是这些多方面的原因,击垮了天真单纯的梵高。
▲《保罗 • 高更》,油麻布画,37.0cm×33.0cm,1888 年 12 月作,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正在画向日葵的梵高肖像》,1888 年,高更画作。
1888 年平安夜的前一天晚上,梵高在路上截住高更,两人对峙许久。最终梵高消失在了夜色中(据高更回忆说,是自己用目光击败了梵高),第二天,梵高在自己卧室的脸盆旁将耳朵齐根割下。
▲《自画像:绑绷带叼烟斗》,布面油画,51.0cm×45.0cm,1889 年 1 月作,尼阿科斯基金会。
▲《自画像:耳缠绷带》,布面油画,60.0cm×49.0cm ,1889 年 1 月作,伦敦科陶德研究所画廊。
他用报纸将割下的耳朵包好,拿到妓院送给了最喜欢的妓女瑞秋,场面顿时大乱。幸好当时邮差鲁兰也在场,他将梵高送回了住所进行救治。之后,梵高便被送往了阿罗医院,他的主治医生费利克斯 • 雷曾回忆道:" 当我问他为何要砍下自己的耳朵时,他回答我说这只是纯粹的个人因素所致。"
▲《阿罗妓院》,布面油画,33.0cm×41.0cm,1888 年 10 月作,巴恩斯基金会画廊。
值得一提的是,在割耳事件之前不久,梵高曾和高更一起去看过阿罗的斗牛表演。在斗牛场上有一个流传已久的习俗——斗牛士在打败斗牛之后将会割下牛的耳朵,用以标榜胜利。梵高割下自己的耳朵是否与这个习俗有关呢?如果是,他自认为败在谁手上?我们不得而知。
▲《阿罗斗牛场》,布面油画,73.0cm×92.0cm,1888 年 12 月作,圣彼得堡修道院。
国内首部以文学视角品读梵高画作的文学大作
余光中第一次接触梵高,是在未婚妻范我存家中,他在一本画册上看到了梵高的《向日葵》在经历 " 逆眼 "" 顺眼 " 到 " 悦目 "" 夺神 " 之后,余光中从此深陷于梵高瑰丽的艺术世界无法自拔。
▲《花瓶里的三朵向日葵》,布面油画,73.0cm×58.0cm,1888 年 8 月作 ,私人收藏。
该画作在美国被私人收藏后便再也没有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
在余光中眼里,梵高笔下那既非天文也非地理的幻景,就像是一场睁眼的美梦。
▲《星空夜》,布面油画,73.0cm×92.0cm,1889 年 6 月作,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隆河上的星光夜》布面油画,72.5cm×92.0cm,1888 年 9 月作,巴黎奥赛博物馆。
他沉醉于热烈而悲壮的明黄,向往着化身葵花,于是在诗中写下—— " 昂不垂之头,去追寻一个高悬的号召 "。
与其他美学家不同,梵高之于余光中,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审美对象,更是一种 " 精神家人 " 式的存在。梵高曾是余光中与妻子范我存爱情的开端。在青年时光中,在部队服役的余光中决定翻译欧文 • 斯通的《梵高传》。
他每天在白纸上写下译文,寄给在学校任教的范我存,由她进行誊写后寄往报社连载。300 多个日夜里,他们共同完成了 30 多万字的译文,而每一张译稿的背面,都附带着二人饱含思念和情意的情书。
在 1990 年的 " 梵高逝世百年大展 ",余光中携全家远赴荷兰,瞻仰梵高画作;并到法国奥维梵高兄弟墓前凭吊;就是在这里,余光中含泪写下了数万字的长文,用以悼念这位羁绊一生的灵魂挚友。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共有 233 幅梵高的高清画作,30 封关键书信,搭配余光中先生的文字,不仅是一部对梵高画作的美学鉴赏集,更是一部揭秘了梵高一生的爱恨离合文学大传。
可以说,这本书的每一章,都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一个不得不看的故事。
为方便读者快速了解梵高画作背后的艺术内涵,这本书还搭配有梵高画作的相关说明性文字——背景介绍与图注。书中所有画作信息及资料的考证,均源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华盛顿国家博物馆、奥特洛穆勒博物馆等全球顶尖博物馆的馆藏资料和研究成果,真实可考,极具收藏价值。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
余光中 著 文森特 • 梵高 绘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年 1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 刘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