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胡玉梅 见习记者 阿里亚 / 文 顾炜 / 摄)高淳跳五猖、东坝大马灯、民歌《五月秧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你方唱罢我登场。
1 月 23 日,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的 " 送戏下乡 " 首场演出,在高淳东坝镇傅家坛村唱响。傅家坛村的戏楼广场上,到处挤满了来看戏的村民们。他们中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有抱在手来的娃娃,也有打工回来的年轻人;一个个都仰着脖子,盯着舞台,怕错过某个小细节;他们中,最幸福的当属小朋友,为了让孩子看清舞台上的演出,很多孩子都骑坐在大人身上。
热闹!为了看戏,全家齐上阵
高淳东坝镇是历史悠久的江南古镇,镇里有远近闻名、至今保存完好的太平天国遗址,多座雕梁画栋的特色古戏台。当天下午,演出在大士庵戏楼演出。
下午 1:30,大士庵戏楼广场上,挤满了从十里八乡赶来看戏的观众们,抬眼望去,黑压压的一片。他们为了看戏,有的村民自带凳子,坐下来,美美地过一把戏影;没凳子的,就站着,也不嫌累。孩子们则骑坐在大人的肩膀上,美滋滋的。
观众中,70 多岁的王奶奶就是有所准备的。她带了板凳,在大士庵戏楼广场早早入了座。她高兴地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听说村里有戏看,就带着四个老姐妹赶过来了。现在的政府为我们老百姓想得真周到,把戏直接送到我们的家门口。"
黄阿姨全家都来了,她说,为了看戏,这次全家都来了,有打工回家过年的儿子儿媳,也有小孙孙。既可以看到演出,还可以交流感情。" 高淳跳五猖、东坝大马灯是我们高淳本土的,平常也只有过年、庙会才能看到。平时,越剧就更难看到了。这次,戏送到家门口,内容也很丰富。"
而村民高老汉则说," 听说城里的人要来咱们村义务送戏下乡演出,村民们这几天可高兴了。我和家人都早早过来了,这戏真是送到咱们的心坎上了。"
厉害!10 余斤面罩套头上还舞得很轻松
两点钟,表演正式开始,村民们仰起脖子,乐津津地观看起演出。而在后台,演员们也在忙碌地准备着。当锣鼓响起的那一刻,杨四勤把手上捧着的头套戴在头上,从容地走上了舞台。他和同伴给村民们表演的是高淳跳五猖。
伴随着音乐,舞台上,代表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中神、和尚、道士、判官、土地的 9 大神灵,时而静静立着,时而出场舞动手上的道具,看上去脚上生风,特别轻快。表演完,演员们脸上、背上都是汗。
在 9 大神灵中,杨四勤表演的角色是四方神灵中的其中一方。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跳五猖是高淳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追根溯源历史悠久,上世纪 50 年代中期,为了传承五猖文化,祖辈再次恢复表演,从恢复这一代算起,已经传承了 5 代人。他们中,有年轻人,也有老一代传承人,杨四勤算年龄大的,今年已经 70 多岁了。" 每年春节期间,我们都会表演,有时候走村串组,演彩旗飘扬锣鼓喧天,表演队伍特别大。"
杨四勤说,伴随人们对文化的渴求,他们的演出越来越多。不过,平常大部份时间他们都在外地务工。比如,他本人就是油漆工。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杨四勤头上戴的面具特别大,木质的。有多沉?杨四勤说,也就 10 来斤吧。
敬业!她们穿着薄戏服为村民真情演绎
" 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滨,有一个祝英台,秀丽聪明。她胸中有大志,要求学杭城 ……" 柔美的唱腔,标准的动作,当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登场,台下的观众看得目不转睛。
给村民们表演这台折子戏的,是南京文化馆群星戏曲艺术团的演员们。她们早早就到了戏楼,自己给自己化妆,换上薄薄的戏服。换上戏服以后,她们中有的开始在后台唱起来,有的则三三两两在一起讨论唱腔与身段表演。" 穿着戏服冷不冷?"" 习惯了。" 面对现代快报记者的提问,她们微微一笑。
上台后," 梁山伯 " 和 " 祝英台 " 吸引了村民们,尤其是化蝶,让村民们深深感动。一位村民说,高淳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梁祝的传说》的流布地,这次看到越剧版的演出,真的很感动。
村民们不知道的是,为他们带来的演出的演员们,其实是清一色的业余戏曲爱好者。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老师,还有的是退休老校长,平均年龄是 40 多岁。" 为了这场演出,她们昨天晚上排练到了 10 点多。" 南京文化馆群星戏曲艺术团团长张静说,为了让村民们喜欢,她们制作的是精简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而且演员比较多,整场演出共有 4 个 " 梁山伯 ",3 个 " 祝英台 "。演员们对角色演绎的感悟与侧重不同,多人分饰,各有特色,给观众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梁祝形象。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文化处邹奕介绍说,为了满足村民们的文化需求,所以,每年春节前后都会送戏下乡,今年春节前,一共要送戏下乡四次。高淳是首场,之后会送戏到溧水区、浦口区等等。而且根据当地村民的不同喜好,准备的节目也不一样。
(编辑 刘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