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 记者 高艺 文 / 摄)新春佳节,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吃上一顿团圆饭正是一年中最欢乐的时刻,餐桌上总少不了那么几道纯正的年味。在无锡市锡山区,不少年味让人难以忘怀,甘露的青鱼、厚桥的团子、鹅湖花沿桥的年糕 …… 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这些正宗的年味来之不易。近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锡山,追溯这些年味的源头。
经受刺骨的寒冷,送上一句 " 年年有余 "
无锡人过春节,习惯早早买上一条大青鱼腌制、晒干,待春节团圆的时候,蒸一段鱼肉端上餐桌。甘露青鱼正是无锡人自己品尝或送礼的佳品。每年 1 月上旬至 2 月上旬,是无锡甘露青鱼上市的最佳时段。为了将 " 年年有余 " 这句祝福提早送给无锡市民,在青鱼上市期间,渔民们跳进寒冷刺骨的鱼塘,围圈拉网,为市民挑选最鲜嫩肥美的大青鱼。
2 月 1 日上午 8 点,老杨戴上厚实的防水手套、穿上雨靴和防水服,与朋友们一起下水拉网捕鱼。为了让青鱼聚拢,十余个渔民围成大圈,一点点将渔网拉近、收紧,圈越来越小,露出水面的青鱼也越来越多。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网箱一个个被大青鱼塞满,直到上午 10 点左右,捕鱼工作才结束。天空中飘着细雨,格外的冷,鱼塘中的水更是冰冷刺骨," 这个衣服只防水不抗冻,河水的凉意刺进来可冷了。" 老杨说," 不过没关系,想到大家能吃到我们甘露肉质鲜嫩的大青鱼,我们心里就暖暖的。"
忙碌的新春佳节,送上一句 " 团团圆圆 "
" 老板娘,我昨天预订的 50 只团子做好了吗?"" 不好意思,我们没来得及做呢,麻烦再等一个小时,先去逛逛,4 点过来拿可以嘛?"2 月 1 日下午 3 点,无锡厚桥一家糕团麦饼店里,一番忙碌的景象," 这个客人特意从上海赶来的,昨天就预订了团子,我们这里实在太忙,说好今天下午 3 点过来拿的,你看,又来不及了。" 老板娘一边将蒸出来的团子装盒一边说," 刚刚还有两个老阿姨,特意坐了公交车来我们这里买团子的。"
里屋,几位阿婆有的和面,有的撑皮儿,有的包馅儿,有的收口,为保证皮薄馅儿大,每个面团都需要称重。在她们身旁,一屉蒸笼里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已经包好了的团子。几位阿姨就住在附近,正好有包团子的手艺,便来了谈家,最年长的已经 73 岁了," 因为太有名了,很多人都要吃,我们过年都要在这里做团子,昨天忙到下午 6 点才回家的。反正家离得近,在家也是闲着,过来帮帮忙挺好的。"
屋外,阿姨们包的团子蒸好了,打开盖子,冒着热气的青白团看着分外诱人," 团子代表团团圆圆,能给市民朋友送去团圆,我们很开心。"
坚持纯手工制作,送上一句 " 步步高升 "
" 这里面是红糖和糯米粉,蒸年糕用的。" 在鹅湖镇一家年糕店,一位老师傅正站在一个大盆前搅拌着蒸糕用的食材,而在他的一旁,一盆均匀地裹着红豆的糯米粉正被一层层撒进木质的蒸笼中。盖上盖儿,稍等片刻,华老板揭开盖子将冒着热气的年糕倒上台面,此时的年糕并不似平日里见到的那样细腻,老板告诉记者," 马上还要揉糕。" 不一会儿,另一位师傅右手裹着蘸湿了的纱布,用劲揉合,过程中,纱布时不时的需要沾湿,不一会儿,年糕变得细腻软糯。
到此,又轮到华老板上场了,只见他从揉好的年糕中切下一块,一边蘸水,一边慢慢搓成长条状,捏出边角,整形,再涂上一层预先酿好的桂花,用蘸了水的刀一切,便成了人们日常见到的年糕。刚切下来的年糕还冒着热气儿,师傅将年糕放在预先涂上油的桌子上晾凉,待不那么容易变形时,与其他口味的年糕组在一块儿出售。
" 我刚做糕的时候,女儿还没出生呢,现在我女儿都 34 岁了。" 华老板说," 平时一天至少用到一千斤糯米粉,这几天过年,年糕寓意步步高升,买的人特别多,这两天要用两千斤左右的糯米粉,大伙儿都忙不过来。"
(编辑 刘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