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孙旭晖)春节前夕,宿迁市沭阳县淮海剧团的 " 送戏下乡 " 演出在当地潼阳镇的山羊村唱响。距离演出开始还有一个小时,村民们就在戏台前坐满了,他们中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有稚气未脱的小朋友们,还有打工回乡的青年人。演出开始后,作为重头戏的淮海戏节目一开演,就牢牢地抓住了村民们的眼球,一个个仰着脖子,盯着舞台,沉浸其中。
刚唱完歌就要换戏服,不到 10 名演员来回 " 赶场 "
台上卖力演出的演员们都来自沭阳县淮海剧团,早上 9 点到中午 11 点半,这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从流行歌曲、到舞蹈、小品,再到作为重头大戏的淮海戏曲目 " 王婆骂鸡 ",都是不到 10 位演员表演的。
" 早晨 7 点左右,把道具装到大巴车上,开始向村里出发。" 剧团团长王美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比起平时在剧场里演出,春节前后 " 送戏下乡 " 的表演形式需要克服许多问题:由于条件有限,没有后台也没有化妆间,因此,抵达目的地后,车一停稳,演员们就开始在车里化妆、换衣服,而其他工作人员则赶紧下车,搭好戏台,赶在上午 9 点之前开始演出。
剧团里不到 10 位演员需要撑起两个半小时的精彩表演,因此许多演员都需要 " 赶场子 ",第一场表演歌曲的女演员下台后,立马就到戏台后面画上胡子、粘上假发,然后到车里换上一身戏服,等着下一个节目上台唱戏 ……
一台地方 " 小戏 " 能为村民增添不少年味
" 沭阳是淮海戏的发源地,这种曲艺的很多唱段都是用沭阳方言呈现的,所以沭阳人对这种曲艺有天生的亲切感。" 山羊村第一书记陈晨介绍,以前在春节前后,沭阳县的许多地方都有淮海戏演出,这在当时已经成了很多人过年的重要记忆。因此在春节期间,为大家送上一场淮海戏演出,能够增添不少年味。
" 还挺有意思,小时候不仅家里的长辈会唱两句,电视上、大街上都能看到或听到淮海戏,尤其是春节前后,更是必备曲目。不管是城里,还是街上,都能看到,可惜现在少了,很多人都淡忘了。" 山羊村的村民周柏今年 30 岁,他回忆,对他这样的年轻人来说," 淮海戏 "、" 苏北琴书 " 从小都听说过,但印象都不深,今天看了演出后,不仅觉得表演形式其实很有意思,更让他感觉到了年味。
每年春节演出上百场,最多能在家吃个团圆饭
出生于淮海戏世家的王美娟,从小就与淮海戏结下了不解之缘。从 2005 年开始,就负责带着淮海剧团的演员们到处 " 送戏下乡 ",14 年来从未间断。2016 年退休后,王美娟又被返聘回了剧团,继续为村民表演淮海戏。
" 这样的春节义演,春节期间接近百场,现在一年比一年多。" 王美娟告诉记者,由于春节期间演出比较多,剧团从每年的 1 月上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基本每天都要表演两场戏,上午忙完后,简单吃点东西,就要装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虽然给许多村民送去了年味和快乐,但难免会影响到团员们的春节团聚。团里连演员加乐手一共只有十几位,为了保证让团员们能得到休息,王美娟给他们安排的时间表,轮换着下班演出。但是作为团长,王美娟自己就没时间休息了。
" 年三十回家吃个团圆饭,每年都是能尽量争取到的,但是大年初一就又要开始表演了,所以假期肯定是享受不到。" 王美娟说,不过每次在演出结束后,都会有村民拉着她,极力邀请剧团能多来几次,对这个要求,无论是王美娟和其他团员都不忍心拒绝,因此在节目时长和演出频率上都尽量充实,让村民们过足了瘾。她说:" 这样一来,又很容易耽误大家的休息时间,虽然有点‘自作自受’,但是团员们也都乐在其中。"
(编辑 邵倩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