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揭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 …… 春节刚过,书界迎来一套重磅好书,九州出版社推出的《黄仁宇全集》单行本,共七本,简洁沉稳的书籍设计像是在告诉读者,黄仁宇先生如何用大历史观写历史的。
黄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1936 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1950 年后赴美攻读历史,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教授。他曾经到英国剑桥协助李约瑟搜集整理研究有关《中国科学与文明》的材料,并参与《明代名人传》的编写工作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此次出版的七本单行本,分别是《放宽历史的视界》、《大历史不会萎缩》、《地北天南叙古今》、《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明代的漕运》、《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放宽历史的视界》:视界之宽窄决定认识之深广
所谓视界,指一个事件刚好能被观察到的那个时空界面。视界内的人可以看得到,世界外的人则不能窥其究竟。所以,视界之宽窄,决定了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历史静立远处,今人可持千万种观点。黄仁宇先生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的大历史观去重新考察历史事件。
《放宽历史的视界》收集了黄仁宇先生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发表的一些论述,包括《从 < 三言 > 看晚明商人》、《我对 " 资本主义 " 的认识》、《中国近五百年历史为一元论》、《中国历史与西洋文化的汇合》等文章。放宽了视界,那些当初看似不合理的 " 偶然 " 事件,也便有了其 " 必然 " 的缘由,种种原本毫无关联的点,遂珠连成串,有了其前因后果的合理性。黄仁宇先生说," 这本书是我的历史写作之中提出引用参考资料较频繁的一种。"" 我深觉得中国历史需要整个重写(包括西洋史在内),我提供自己在摸索时的线索,希望高明人士将眼光更看宽看大,将历史读物更向前修订。对一般读者则着重不要忽略自己当前的立足点。"
《大历史不会萎缩》:答疑解惑精华呈现
《大历史不会萎缩》贯穿黄仁宇先生 " 大历史 " 观,集合了其历年来的精彩演讲、访问及评论,对其著作中的观点进行补充,并对读者有疑虑的地方加以解说,可称得上是其著作的精华解释。黄仁宇先生著此书的目的仍在于从各种历史故事中探求中国历次改革的得失及今后的出路。
《地北天南叙古今》:大事小情见微知著
《地北天南叙古今》收录了黄仁宇先生散落发表于各处的文章,跨时近半个世纪。天南地北,意指无疆无界无拘束。古今,取之整个历史长河之意。所述皆为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如《忆田汉》、《张学良、孙立人和大历史》、《母后伊丽莎白》等,见微知著,作者的大历史观使得这些大事小情无不折射着历史的幽光。
《黄河青山》:人事交融波澜壮阔
《黄河青山》充满了趣闻轶事,是黄仁宇先生的回忆录。他在书中追忆其平生经历与学术志业的奋斗过程:早年投笔从戎,壮年在美打工、求学、任教、著书立说;并阐明其历史观点的形成与演进,检讨中国近代革命和统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文字浅显明白,人事交融,前后穿引,既细腻又壮阔,风格独特。也许就是因为如此,约翰 • 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笔仿佛具备卡夫卡的梦幻特质。
《明代的漕运》:从漕运看明帝国影响
1368 — 1644 年,世界发生了许多事件,西欧迈步踏入现代,而中国为什么完全错过了这一段使人奋发的岁月呢?《明代的漕运》为黄仁宇先生的博士论文,重点论述了明代对大运河的管理与大运河的功能,以及大运河对明帝国的影响。通过对明代漕运的多角度研究,黄仁宇先生对明代整个政权的运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用细节进行历史透视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英文版初版于 1974 年,是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他以《明实录》、明人奏疏笔记以及明代地方志等史料为基础,充分吸收了世界各地的研究成果,对许多新发现的细节性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历史性透视,对明代财政与税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见解,不失为明代财政研究的力作。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缕析世界巨变描绘发展方向
黄仁宇先生在此书中缕析 14 世纪以来世界史中的大变动,以 " 大历史 " 之视野,审视威尼斯、荷兰、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俄国等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与经营模式,及其在各国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中的演化;研究了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构成,探讨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黄仁宇全集》单行本
黄仁宇著
九州出版社 2019 年 2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姚峥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