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9-02-24
送别“混凝土女神”孙伟院士,她曾参与建设南京地铁和苏通大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东萱 记者 仲茜)她是中国混凝土材料学界的 " 女神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一批自主培养、留学归国的建筑材料科学家。南京地铁一号线、苏通大桥等高性能混凝土工程项目,都是她参与研究的。她从教 60 余年,培养了一大批建筑材料学硕士、博士人才。她是孙伟,国际著名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和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2019 年 2 月 22 日,孙伟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 84 岁。

△孙伟院士

【追忆】拌混凝土、操控 500 吨压力机,她都是亲力亲为

△孙伟院士和学生在一起

" 恩师驾鹤西去,往事远道而归,历历在目,令人难以入眠。" 孙伟院士的学生、东南大学教授钱春香这样回忆说,"1981 年 9 月,那时我有幸加入了南京工学院建筑材料工程专业。时任建材教研室主任的孙老师,给我们上了第一课:专业介绍。老师谈笑风生,我们如坐春风。" 当时,孙老师还特别介绍了学校五五楼 119 力学实验室里的那台 500 吨压力机,那是一台 " 经过战火洗礼、西迁长征、安然回校,仍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家伙 "。" 犹然记得孙老师介绍时,一股自豪的神情溢于言表,她耐心地给我们解释说,压力机模具中白色的粉末就是水泥。"

除了熟练操控 " 大家伙 ",拌混凝土、搬混凝土模块,这些实验中的力气活,孙院士总是亲力亲为。而更为孙院士看重的是,一定要去施工现场,现场检测。" 只要是孙老师负责的项目,她一定会多次去现场。特别是去工程实地探访,不管是布满烟尘灰土的地铁施工隧道,还是寒风凛冽的江面在建大桥,年过七旬的孙老师都带头,坐着电梯下井、坐着船爬上桥墩。" 孙院士的博士生、东南大学教授张亚梅回忆说。正是这不分白天黑夜,日复一日 " 泡 " 在尘土和噪音混杂的实验室和工地,摆弄着上千斤的钢结构混凝土模型,孙伟院士找到了混凝土 " 超强性与超韧性 " 这两种性能之间的 " 完美平衡点 ",实现了传统混凝土在力学性能上的飞跃。

【感恩】从教 60 周年,她亦师亦母亦友

△孙伟院士在学术会议中发言

孙院士治学严谨,学术成果丰硕,为人师更是倾注全力,处处为学生着想。孙老师是 1985 年去美国留学回来的,她总是建议学生多参加学术交流,有机会出国留学。钱春香教授回忆说,

1988 年,孙老师带领几个研究生,到大连参加全国第一届纤维水泥与混凝土会议,路途经上海乘海轮到大连。" 在火车上、海轮上及会议间隙,孙老师一直鼓励我复习英语,鼓励我参加出国研究生选拨。当时我和孙老师住同一房间,我们就用英语交流。"

那次会议结束,回到南京已是深夜,学校宿舍大门已关,孙老师就带学生住在了自己家。" 孙老师给我们做饭,做了她的拿手菜红烧带鱼。而这样的暖心事,数不尽、道不完。" 钱教授说,每当自己有困难时,孙老师总是伸出援助之手。" 当时,为了托福考试换美元,孙老师还借了我 800 元,让我加油复习。后来,正是在孙老师的鼓励下,我先后去了澳大利亚访学、去荷兰做博后。"

孙老师曾说,她在研究混凝土中度过了一生中的黄金时间,觉得非常快乐," 我是用混凝土‘诠释’建筑之生命 "。年近八旬,孙院士依然关注学术,愿意与后辈多交流。张亚梅教授回忆,孙院士 77 岁那年,虽然身体欠佳,但依然飞去深圳。在机场候机时,被一位乘客无意冲撞,摔倒在地,但她仍忍着伤痛,坚持前往。" 当时我在现场都急哭了,老师还是坚持前往,不让大家失望,她的为人,处处是我们的榜样。" 回忆起恩师的点滴,学生们更加悲痛。" 唯有加倍努力,继续先生之事业、学习先生之品格、弘扬先生之精神,方能告慰匆匆离去的、敬爱的孙伟老师。"

【链接】孙伟院士 1935 年 11 月 20 日出生于山东胶州,1954 年考入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1958 年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建筑材料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理事等职务,发表学术论文 400 余篇,出版专著 5 部,编写国家和省部级规程 6 部。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等 10 余项,其中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 3 项。(通讯员供图)

(编辑 王鹏)

相关标签

院士 南京 地铁 女神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