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模有样!记者近日了解到,深圳有这样一批初中生将深圳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景物风光、饮食文化、城市生活用德语、日语、俄语、西语、法语多语种进行了 " 全方位 " 介绍,并制作成了 60 秒短视频。有学生用日语介绍深圳现代化的交通体系,还亲自担任了串讲人;有同学用法语介绍了深圳东门老街,内容涵盖东门历史、文化和美食;有同学化身 " 深圳向导 ",用西语介绍深圳这座现代化都市。视频画面连贯,节奏流畅,水准丝毫不亚于成年人。原来,这些多语种短视频都出自深圳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 " 深外 ")初中部学生之手。他们利用一个寒假的时间,用不同的语种拍摄了介绍深圳各个方面的 60 秒短视频。
初中生作品让老师惊喜万分
深外多语种指导老师陈燕介绍,实际上,今年 1 月份,广东教育学会成立了多语种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发起了名为 " 广东视界外语短视频征选公益活动 "。征选活动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征集创作 60 秒以内的短视频,内容涵盖广东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景物风光、饮食文化、城市生活五个方面,并要求用外国语演示或配音。因为深外是广东教育学会的会员学校,学校得知这个消息后,多语种科组便把拍摄视频的任务当成了寒假作业,布置给了学生。" 我们觉得让学生们用学到的外语去介绍自己所在的城市非常有意义,便让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去拍摄制作。" 陈燕介绍。
将视频作业布置给学生时,陈燕内心有些忐忑," 视频毕竟涉及各个方面的能力,当时会担心学生不能完成。" 结果,当新学期看到学生交上来的作品时,陈燕惊喜万分," 他们真的太棒了!我们都觉得这些作品做得很好,不亚于成人作品,有很多作品还是初一学生做的。"
视频拍摄剪辑大多学生自主完成
据了解,视频的主题、文稿、拍摄、剪辑大多是学生自主完成,家长和老师会给予少量帮助。记者在观看学生视频作品后发现,学生们拍摄的主题大多围绕深圳开展。其中林丝祺同学用法语介绍了深圳东门老街的历史、文化、美食;李显龙同学用镜头带观众走进 " 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 40 周年展览 ",并用俄语介绍了改革开放的历史;黄焜宇同学则化身 " 深圳向导 " 用西语向观众介绍了深圳这座年轻又充满激情的创新之城。
初三年级戴小润同学的梦想是当一名飞行员,从小就对交通特别感兴趣的他,此次拍摄的主题选择了深圳现代化的交通体系。视频中,戴小润化身串讲人,向观众介绍了深圳现代化的公交、地铁、高铁和飞机。
戴小润介绍,整个视频的构思、文稿撰写、视频剪辑几乎都是他一人包办,视频剪辑前后大概用了 1 个星期。他坦言,通过制作视频的过程,让他更加了解了深圳的交通体系。不仅如此,他还学到了拍摄视频,剪辑视频的知识," 这些知识在课堂上没有办法学到,只能通过实践获得。这些知识将对我以后的发展有帮助!"
▲同学们正讨论学业。受访者供图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责编 李可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