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南京的朝天宫附近,隐匿着一个神秘的库房。
这个库房造型独特,宛如碉堡,与南京市博物馆虽只有一墙之隔,这么多年来却鲜为人知。
就连文物专家们,也不能随便进出。
它自诞生之日,就只有一个目的——藏宝。
八十多年过去了,亦复如是 ......
(一)
老话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我们这个民族素来有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离开自己的家乡。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大迁移多与苦难有关,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不论雪虐风饕的北大荒,亦或是鬼哭狼嚎的杀虎口,都让人瞬间产生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这些真实存在过的足迹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而相对于人类的大迁徙,在抗日战争时期,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大地上,曾发生过一场关于文物的迁移。
△第三批古物南迁木箱装运情况
如果说,人口的迁移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这场文物迁移就占据了邈远的时间。很多护宝人的后代可能已不知道先辈走南闯北的故事,而那些保留下来的文物,至今仍在讲述它们时代的辉煌和悲悯。
现代快报记者在了解文物南迁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埋在故纸堆里的故事罢了,全然想不到它跟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八十年前运输用火车渡江靠轮船,而现在飞机满天跑、地铁七转八弯,还能寻到当年的痕迹吗?
△ 1936 年 4 月 15 日,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保存库奠基典礼
沿着熙攘的江北新区向南,有一条不起眼的小路,行之愈深,草木越盛,建筑越是老旧。春寒料峭的江风,在红砖墙角的青苔和路边老树叉之间穿行。两旁的行人越来越少,只有一些废弃商店五光十色的招牌,凶猛地标记着那些一去不回的好时光。
忽然,前方传来红男绿女三三两两的笑声,透着一种隐隐然的骚动。转过一个小弯,眼前豁然开阔,浑身起了一种莫名的紧张。
△今天的南京北站
只见,一幢建筑巍然傲立,座守江边,上面挂着烫金的四个大字 " 南京北站 "。今天,这里已经演变成了很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来自各地的驴友,或三五成群,或形单影只,抱着相机对着车站和长廊拍来拍去。站前还有卖零食的小贩和骑着三轮摩托的住户,殷勤地跟你打听:从哪来,到哪去,要不要坐车,再顺道请个导游 ......
△浦口火车站旧址
即便我们见过很多气势恢宏的现代化车站,也没有走近这栋建筑时肃然起敬的感觉。老旧站台前落满了灰尘,门窗玻璃被封得死死的,透露出一种不可接近的庄严。
虽然无法看到这栋建筑里面的全貌,但透过锈迹斑斑的门和窗,我们依然能遥想出那段风起云涌的往事。
1933 年春天,故宫文物由专车运达这里。因为对文物去向发生了争执,这批国宝被深闭在车站里近一个月,直到 3 月 3 日,从浦口列车上卸下,才分批渡过长江。
在文物迁徙过程中,有趟满载文物的火车通过铁轨直接开上了轮船,创造性地完成一次跨过长江的奇迹壮举。
不尽长江滚滚流,而江边的那段铁轨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当记者沿着江边,寻找到当年的那段铁轨时,它的枕木已经长满青苔而剥落。由钢铁和木材搭建的高架,腐朽,残破,摇摇欲坠,终于隐没在枯黄的芦苇荡中。
△废弃的铁轨
爬上铁轨,冰凉的江风在断壁颓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空旷的江面融为一体。身后工地里挖掘机的轰鸣和江上的汽笛此起彼伏,不知疲倦,像一只被工业革了命的江水号子——
" 浪花尖上耍划子,双手摇起了桨杆子,好像是天空里的鹞子 …"
△废弃的铁轨
(二)
可仔细一瞧,浩浩汤汤的江面上,又哪有什么人在唱歌。跨过了江就是当年的中山码头。1937 年," 七七事变 " 爆发,日本蓄谋多年的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权衡大家的意见后,决定选择精品文物先行撤往后方安全地区,分三路运往湖南、四川等地。
装载着故宫国宝的 " 黄埔号 " 轮船,搭载着一些侥幸上船的可怜逃难者,在漆黑的雨幕下,缓缓驶出码头。站在 " 黄埔号 " 上的护宝人们,回望夜幕中渐渐远去的南京城,肃然无语 ......
由此,故宫南迁文物踏上了遥遥无期、万里迢迢的西迁之路。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2012 年经过翻修的 " 山 " 字型中山码头,而今就像一座小山一样坐落江边,两侧辅楼高两层,中间主楼有三层,有馥郁的民国风格。
△中山码头
(三)
终于,现代快报记者来到了朝天宫。
朝天宫有着目前江南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往来过客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淹没在一片喧嚣之中。宫殿院墙被朱漆漆得通红,每隔几百步,就有上年纪的人坐在墙根底下晒太阳。
" 大爷,知道朝天宫库房怎么走吗?"" 啥,没听过 ......" 老大爷说话喜欢拖长音,太阳下,声音懒懒的、心绪散散地,就像在唱戏。连问了五六个人,都没听说过朝天宫库房的所在,这个传闻中专门为了护宝而建、藏匿过无数国宝的仓库,真的存在吗?
△朝天宫库房
阴云压顶,周遭的建筑变得神秘起来了,眼前出现了一堵长长的旧墙,围住了一栋灰白色的 " 碉堡 ",这是什么地方?凭着最后一点微弱的天光,现代快报记者拿出老照片左右比对,就是朝天宫库房。
△朝天宫库房
说它是库房不如说它是个 " 碉堡 ",厚实的墙体上开设了小小的窗户,同时向内,一字排开,恰似碉堡的小型发射窗口。虽然从外部难以窥得库房全貌,但南京博物院民俗研究所所长陆建芳为记者揭开了这栋建筑的秘密:
库房设计师就是赫赫有名的童寯(jun),南京下关电厂、南京首都饭店 …… 都是由童寯操刀设计的。当时条件有限,还没有恒温恒湿系统,但防火防盗系统都不缺。据了解,作为当时的文物库房,安防、消防等,都是世界领先的。
△朝天宫库房
梦回 1936 年,9 月 26 日,古老的朝天宫喜庆祥和,名流云集。故宫博物院朝天宫文物库房落成典礼在这里举行,庆祝着国宝乔迁之喜。
马衡在典礼上眼含泪光,他介绍了文物库房建造经过和主要功能后,激动地说:" 存沪文物移京存入新库,终于告别了寄人篱下的窘境,此乃幸事!" 接着他把话锋一转:" 然而,国难当头、危机日深,我们当化危为安,保护中华之国宝,弘扬民族之精神,实现国家之复兴!"
有人说,朝天宫库房刚建成那段时期,是文物南迁的黄金年代,好事连连,喜庆不断,人们对这项伟大的工程充满了信心。
80 多年来,朝天宫库房只经历过一次小修补,尽管周遭变化,闹市繁华,但它依然庄严肃穆,如同一个铁面的守卫者。陆建芳透露,库房至今看管严格,连文博专家来了都未必进的去。
《南京博物院 " 十三五 " 事业发展规划》中,曾计划将朝天宫库房建成现代化文物库房,并辟出场地筹建专题展厅和数字资源利用中心。
△ 1936 年 4 月 15 日,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建筑南京分院保存库奠基典礼
最近,一部叫《国宝奇旅》的电视剧带火了 " 文物南迁 " 的历史,很多人开始回顾往事,回顾那段惊心动魄的迁徙奇旅。
举目四望,斯人已去,旧迹难寻,距今八十多年前发生的一切,都在渐渐离我们远去。
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究竟在看什么?
为什么那个时代、那批人、这些绝响,老是让我们割舍不下?
大概,我们从那段往事里,读懂了这个民族在苦难中的高贵。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王子扬 宋经纬
(编辑 周冬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