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9-03-04
泰州教师援藏5年:让藏族孩子像格桑花一样美丽绽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 (通讯员 邵釜明 杨鼎 记者 毛晓华 尹有文 摄影 王光强 何刘)2 月 27 日晚,收拾好行李,钱维胜给母亲端上一碗芝麻圆子,饭桌上没有大鱼大肉,只有两个素菜,这桌应钱维胜要求做的晚餐十分简单。" 吃圆子意味着团团圆圆,寓意好兆头。" 饭桌上,大家相顾无言,想着第二天儿子就要去那 4000 公里以外的雪域高原,71 岁的纪兰珠悄悄转过脸,擦拭了下眼角的泪水。

△临别前,钱维胜和母亲一起吃饭 受访者提供

从 2014 年 8 月作为江苏首批援藏教师,远赴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支教以来,每一轮援藏结束,钱维胜都选择留下。原本一年的支教期,至今已近 5 年。

2 月 28 日,钱维胜背着行囊再次出发,背包里放着母亲亲手做的籼子粥。" 想家的时候就吃一点,粥里有家乡的味道。"

为梦想踏上雪域高原

1995 年,19 岁的钱维胜从泰州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家乡高港区大泗学校教初中语文。敬业勤勉的他很快便以出色的业绩成为学校骨干。

2014 年 8 月,带着对雪域高原的向往和支援边疆的热情,钱维胜响应国家号召,成为江苏省第一批援藏教师中的一员,远赴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支教。

从长江之滨来到雪域高原拉萨,高原反应远远超出钱维胜的想象。

十指发紫、嘴唇干裂、头痛欲裂、食欲不振,两天没睡觉,三天没吃东西,只能靠吸氧和喝水维持生命 ……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查发现,钱维胜患有颈椎病和脑部血管痉挛症,这些病症在高海拔地区会加重颈椎,压迫脑部神经疼痛。那一刻,他感觉到死亡就在前面。他甚至留下了遗书。

家人劝他放弃,但钱维胜却坚持留了下来。

△钱维胜在西藏

初入西藏,藏族孩子们的热情、淳朴、善良,给钱维胜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给自己的工作定下了几项基本准则:敬业乐业、积极开拓、笃学智教、因材施教、永不言弃。

可上完第一节课后,他发现困难远比想象中大,孩子们的基础知识非常薄弱。

钱维胜意识到,作为一名援藏教师,只有教育梦想和激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合乎时宜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这样才能帮助藏族孩子像格桑花一样美丽绽放。于是,他一有时间就到当地老师的课堂上听课,了解藏区学生的整体情况,全面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学生的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在学校综合检测和拉萨市中考中遥遥领先。当地老师很是敬佩,纷纷走进他的课堂听课 " 取经 "。

学生们的小纸条让他留了下来

江苏省第一批教育援藏时间为一年。2015 年 5 月,首批援藏任务即将结束时,是走是留?钱维胜很纠结。

面对学生的依恋、家长的信赖、领导的重视,钱维胜觉得,只有留下才能不辜负那份真情的期盼;可千里之外,家人也在翘首以盼:父母需要照料,儿子面临高考,妻子也希望他早点回去。

就在钱维胜内心纠结时,孩子们悄悄递给他小纸条。

" 老师,我舍不得您,希望您能陪我到初三。"" 老师,我不想您走,但是您的身体要紧,希望你离开后能想起我们 ……"

△钱维胜在授课中

在那学年最后一次家长会上,钱维胜还收到家长们的一封信," 老师,您像圣洁的太阳一样,有您在,我们就觉得孩子有了未来,恳请您能留下 ……" 信的末尾,签名密密麻麻。

钱维胜热泪盈眶。他静下心来细细回顾这一年援藏的日子,发现自己有太多不舍。经过一番思考,他最终说服家人,选择留下。2017 年,他又申请了留下。

一个月、一年、两年、五年 …… 就这样,钱维胜在雪域高原的三尺讲台上默默坚守着。近 5 年来,他送走了一批批学生,身体却每况愈下,才 44 岁,却已双鬓斑白。但他还是不想走,"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长期努力,能为西藏教育留下一点有意义的东西。"

最想念的是父母,最亏欠的也是父母

"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在小家庭与大家庭之间,钱维胜选择了后者,这也让他格外觉得亏欠父母。

△每当思念家人时,钱维胜就会朝着家乡的方向眺望

在援藏的日子里,每当浓浓的思念涌上心头,钱维胜心里就特别酸楚。他写了一首诗:" 烟雨十三州,萋萋满别情,芳草连天涯,最知游子意。"

" 白天工作还好,一到晚上就忍不住想家人。" 钱维胜说,每到夜深人静时,因为缺氧睡不着,他就反复听那首《一壶老酒》," 每一次我离家走,妈妈送儿出家门口。每一次我离家走,回头啊望见妈妈你还没走 ……"

2016 年 8 月 6 日中午,钱维胜的母亲突发疾病,急需开刀。可第二天早晨就是他们集体出发进藏的时间。母亲坚持说是小毛病,不同意开刀。她不想耽误儿子的进藏日程。最终,在医生和家人的一再劝说下,母亲才于当天下午进了手术室。那一夜,钱维胜斜靠在病床,愁肠百转,彻夜未眠。母亲看出了他的心思:" 儿啊,你去吧,妈没事的,工作要紧!" 第二天早晨,钱维胜在母亲的劝慰和催促下,背起行囊奔向远方。

后来,钱维胜在老家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家里的情景他通过手机就能看到。" 想他们时就拿出来看看。"

2018 年 8 月 26 日,是母亲 70 岁寿辰,然而作为家中长子的钱维胜却远在西藏。

隔着千山万水,钱维胜煮了一碗面,对着手机屏幕说:" 妈妈,生日快乐!"

藏族孩子们喊他 " 阿爸 "

爱,是教育的基石。生活中,钱维胜把班上每一位学生当作亲人。来自边远藏区的旦增尖才、罗布措姆等同学,一学期只能回去一次,家庭也比较贫困。周末时,钱维胜常帮他们辅导功课,还请他们到教师食堂就餐,时常补贴他们一些生活费。

△钱维胜与学生们在一起 受访者提供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钱维胜的真心付出赢得了家长、学生的一致尊敬,学生们都亲切地喊他 " 阿爸 "。

钱维胜至今记得,2016 年的一个下午,他走进教室,忽然发现黑板上写满了祝福感恩的话语:" 阿爸!感谢您对我们的不离不弃 …… 阿爸!您要照顾好自己,不要太累了 ……"

待钱维胜转身细读这些稚嫩淳朴的文字时,孩子们一起唱起了《感恩的心》,并献上洁白的哈达 …… 那一刻,他激动得泪眼朦胧。

让钱维胜欣慰的是,虽然许多学生已毕业了,但他们仍然把他视作最亲近的人。

△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钱维胜时刻牵挂着 受访者提供

学生贡桑卓玛进入高中后,语文考了全班第二,她第一时间将这个喜讯与钱老师分享。" 语文卷子都是按照您以前教的方法来答题,本来原计划是考全班第一的,不过我以后会更努力的。"

数年相处,钱维胜也早将这些学生当成了自家孩子一样看待。有学生感冒或是嗓子发炎时,钱维胜比自己生病还着急,骑上车就到街上买药;每当孩子们有些小进步时,他还会买些学习用品鼓励他们。

"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验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这是钱维胜写在日记里的一段话。他说,第三次留下来,他发现自己已经喜欢上了西藏,热爱这一片土地,热爱这里的孩子,如果国家需要,身体条件允许,他还会继续留下来。

(编辑 苏湘洋 郭子煜)

相关标签

母亲 高原 泰州 西藏 拉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