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这是一部 " 文武 " 父子的传奇。" 武 " 是白先勇追寻父亲足迹,呈现白崇禧将军的历史世界;" 文 " 是白先勇自述文学因缘,感念夏志清,讲述红楼梦的前世今生,披露隐秘的昆曲之旅。文武相辉映,父子共传奇,一起造就了《仰不愧天》这部作家白先勇的新著。
书日前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 " 父亲的足迹 " 收录白先勇研究、追忆其父亲白崇禧事迹的文章,较为全面地再现了一代名将白崇禧的戎马生涯,其中多有白先勇作为儿子对父亲内心世界的剖析和作为亲历者对历史细节的描述;第二部分 " 历史与文化 " 收录白先勇自述文学因缘的重要文章,如对《红楼梦》的研究心得、对昆曲复兴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与夏志清、何华、林青霞等等师友的交游,勾勒出白先勇独特的文学文化之路。
白先勇 1937 年生,白崇禧之子。1957 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 年在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金大奶奶》,1960 年与同班同学创办《现代文学》杂志。1963 年入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1965 年获硕士学位后赴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校区任教。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等。
在白先勇看来,父亲白崇禧将军的历史,长年来在两岸一直未获公平的论述与评价,甚至还时常遭到污蔑、扭曲。为呈现父亲真实的一生,白先勇 1994 年退休后,开始着手搜集资料,访问有关人士,预备替父亲写传。2012 年,他推出《父亲与民国》;2014 年又出版了《止痛疗伤——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
《父亲与民国》新书发布会自 2012 年在北京举行后,启动了白先勇八千里路巡回演讲。2012 年至 2014 年两年间,白先勇从华北到华南,从西北到东北,乘飞机、坐火车,一连走过十二个城市,向千万个听众(多为一些热切的青年学子),叙说、讲解民国那一段被淹没、被掩盖的历史。有时讲到激昂处,往往忘我,为了追求历史真相,忘掉了顾忌,忘掉了身在何处,该讲的都讲了。
白先勇说,当年父亲戎马生涯,在这十二座城市,都曾留下他的身影、事迹,特别是北京、武汉、长春,在历史兴衰的关键时刻,父亲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我追随父亲的足迹,经过这些史迹斑斑的古城,遥想父亲当年,为了保卫民国,东征西讨、铁马冰河的辛苦生涯,不禁肃然起敬,为他感到无限骄傲。"
《父亲与民国》的出版,的确卷起了不小的浪涛,余波荡漾,从台湾,然后到达北美。那两年,北美各大城市的华人团体,也纷纷邀请他去演讲,讲白崇禧将军,讲民国,从西岸一直讲到东岸,一共去了十个城市:温哥华、西雅图、旧金山、圣塔芭芭拉、洛杉矶、圣地亚哥、休斯敦、奥斯汀、纽约、波士顿。
白先勇说," 这几十年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要为父亲——一位为国为民身经百战,曾经叱咤风云的老将军——的历史作一个比较公平的评价。《父亲与民国》的出版,总算是尽了我为人子的一份心意。"
此次新作《仰不愧天》,用的书名是 1950 年 12 月,台南郑成功祠原址重修天坛,白崇禧将军在匾额上题下的 " 仰不愧天 " 这四个字。白先勇说,这四个字用在父亲身上,十分允当。
在作品中,白先勇撰写了《父亲与民国》、《广西精神——白崇禧的 " 新斯巴达 "》、《白崇禧将军与八年抗战》、《徐州会战 : 台儿庄大捷——先父白崇禧将军参加是役之经过始末》、《关键十六天——父亲与二二八》、《台湾岁月》、《父亲归真》、《新桂系信史——黄旭初回忆录的重要性》等文章。八千里路云和月,子寻父迹,仰不愧天。
《仰不愧天》
白先勇者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9 年 1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姚峥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