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杨亦文 孙旭晖)悠悠万事,民生为要。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宿迁始终把改善民生福祉,办好民生实事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2019 年宿迁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更是规划了十大类 100 项民生实事项目,计划总投入 367 亿元。
" 聚力促进社会和谐,持续增进群众福祉 ",宿迁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力做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 " 春风行动 " 不仅方便了企业招工,更让广大求职者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岗位肖伟伟 摄
春风行动,让求职者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
2 月 11 日,正月初七,苏宿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市场热闹非凡,原本在上海工作的刘其才找到了心仪的岗位。他笑着说:" 在外东奔西跑,语言不通,生活也不习惯,想起家人心里空落落的。现在好了,在家工作并不比外面差,今后我再也不走了。"
这样的场景,自宿迁 2019 年就业创业 " 春风行动 " 启动以来,不断上演。1 月 18 日以来,宿迁全市上下紧紧围绕 " 保障用工促发展,促进就业强民生 " 的活动主题,采取全市联动、校企互动、省际协动等方式,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奉上独具特色的 " 就业大餐 "。一个个优质岗位,留住了很多像刘其才这样的外出务工人员。
据宿迁市人社部门介绍,截至 2 月 19 日,全市共举办各类招聘会 279 场次,达成用工意向 4.85 万人次,63.9% 的企业完成招聘计划。组织各类技能培训 0.88 万人,3.87 万人实现返乡就业创业,帮助低收入农户劳动力 1.39 万人就业。
" 随着宿迁经济迈上新台阶,返乡人员观念的转变,宿迁就业创业环境的优化,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回到家乡工作,一展才华和实现抱负。" 宿迁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在全市返乡就业创业形势不断向好的同时,返乡劳动力供给和企业用工需求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不高、部分返乡人员技能有待提升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加以解决。
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宿迁市有针对性地制订了《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以做强 " 七大工程 " 为核心,鼓励引导劳动力本地就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为宿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实施千村万户职业培训工程,将免费职业培训政策扩大到全体农村劳动力。统计显示,2018 年以来,宿迁全市开展返乡人员技能培训 1.43 万人。开展返乡人员创业培训 6409 人,培训后 3204 人创业成功,带动就业 1.2 万人。
30 个农房改善项目集中开工,让更多群众住进好房
" 小区规划得好漂亮!环境好,配套齐全,今年 10 月可以拿钥匙,真希望早点搬进新房。"2 月 24 日上午,家住宿迁市宿豫区大兴镇周马村四组的周文燕,看着刚刚开工建设的周马新型社区效果图兴奋地说。她家有六口人,现住在苏北传统的老式三间主屋、两间偏屋内,冬冷夏热,一下雨房前屋后到处泥泞。年前一听说即将搬迁,她家早早签订协议。全村 364 户 36 天就全部签完拆迁协议。
△已经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整齐、漂亮,配套设施齐全 杨群 摄
规划建设中的周马新型社区,拟建房屋 898 套,今年一季度启动建设,10 月完成 80% 房屋交付,年底前完成工程建设。
2 月 24 日上午,宿迁市举办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主会场设在宿豫区大兴镇周马村,在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设有分会场。当天共集中开工 30 个农房改善项目,计划新建住房 1.4 万套,建筑面积约 172 万平方米,总投资约 35.7 亿元。
农房改善项目建设实行集中开工,这在宿迁还是首次。宿迁市市长王昊在开工致辞时说:" 这是回应群众期盼、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的重要路径。"
据了解,2018 年,宿迁全市已有 3.9 万户农户完成搬迁,2276 户现有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全面完成。而今年,宿迁计划启动建设 123 个项目,新增住房条件改善农户 6.6 万户、建设住房 6 万套。
宿迁市农房办副主任王彬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具体的工作中,宿迁政府尊重农民意愿,深化开展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意愿调查,对 2018 年已搬迁农户住房改善情况进行回头看,对 2019 年计划改善农户进行全面摸底,注重方式方法,绝不背离工作初心,有的放矢地做好群众工作,结合各有关专项规划,制定 2019 年度农房改善实施方案。"
在建设过程中,既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又有效控制成本、不增加群众负担。同时完善好后续支撑和配套保障,确保 " 搬得出 " 更要 " 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 "。
科学布局,让孩子们 " 有学上 "" 上好学 "
" 能在这样好的学校读书,孩子真幸福!" 青海湖路小学一(1)班学生高一鸣的爸爸高兴地说。
青海湖路小学覆盖经开区和宿城区两个区,2018 年,面对学位不足、择校现象严重等问题,结合周边小区适龄儿童少年流动情况,宿城区古城小学、经开区黄河小学和宿迁市实验学校小学部部分施教区调整为青海湖路小学施教区。
青海湖路小学校长苗彩成向记者介绍,该校是宿迁市委市政府实施中心城区基础教育优化工程确定的重点民生项目,是全市第一所绿色建筑三星级校园。学校建设资金投入达 3.4 亿,教育装备按照江苏省教育现代化高标准配备,可满足 4000 名学生的教学需求。
为适应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中心城区教育设施的规模及空间布局,宿迁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中心城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的办法》《宿迁市中心城区学校建设三年(2018-2020)攻坚计划》,明确学校建设的责任主体,并要求从建设计划确定到竣工投入使用,原则上不超过两年。各区政府(管委会)根据学校建设完成时间,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严格执行不低于绿色建筑二星级的建造标准,确保工程质量。
" 本次规划坚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基础教育设施布局与城市居住区开发相结合,义务教育均衡布点、就近入学,高中适合规模’等原则,坚持教育用地‘性质不变、总量不减’的要求,在研究测算 2017-2030 年中心城区幼儿园至高中各年级学生数及发展变化趋势基础上,依据省定学校建设标准,进行精确设计、科学布局。" 宿迁市教育局副调研员马祥云介绍。
记者了解到,以青海湖路小学、钟吾初中为代表,针对中心城区教育设施存在的大规模、大班额、分布不均、服务人口超标等问题,2017-2018 年,宿迁市中心城区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 5 所,新增学位达 11880 个;在 2018-2020 年间,共计划建设学校 48 所;到 2021 年,宿迁中心城区的适龄儿童均可就近入读硬件、师资条件一流的好学校。
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全力冲刺脱贫攻坚
王恒梅是泗洪县天岗湖乡王集居六组村民,患有慢性疾病,丈夫吴善听力障碍。两人均不能外出务工,缺少收入来源,家庭较为贫困。2016 年,夫妻俩开始承包桃园,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居委会协调资金等帮助,从开始的零散种植,逐渐发展到经营 100 余亩桃园。2017 年,乡党委政府请来技术专家唐占英,出资建起冷库、大型预冷棚,购买了农机并免费借给贫困户使用,努力为低收入农户提供扶持。同时,王集居定点的扶贫单位也帮助销售,再加上居委会的电商助力,王恒梅家的桃子供不应求。2018 年,在原有的传统经营基础上,王恒梅又开始经营林下经济,养殖绿色原生态鹅,从 2017 年的 5 万多元纯收入增加到 10 万多元。
人努力,天帮忙。王恒梅家的桃园蒸蒸日上,日子越来越好,已成功实现脱贫致富,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 126.7%、109.5%。
据了解,2018 年,宿迁全市 12.8 万低收入人口、46 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达标。" 十三五 " 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宿迁全市累计脱贫 41.4 万人,150 个省定经济薄弱村;低收入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8403 元,累计增长 55.5%,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创建成果不断深化,脱贫攻坚以良好态势进入冲刺决胜阶段。
2019 年,宿迁将围绕实现 " 三个摘帽、一个改善 "(即基本完成低收入人口、省定经济薄弱村、省级重点帮扶县脱贫摘帽,成子湖、西南岗、涟沭接合部三大片区面貌显著改善)的目标,全力实施精准脱贫冲刺年活动,瞄准未脱贫地区和人口,精准分类、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年内基本完成剩余的 22.46 万低收入人口和 38 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脱贫任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