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几乎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越来越多人在朋友圈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生活,一个开放平台的 " 你分享,我围观 ",就在这一次次角色互换中,完成了社交。
但是,当分享变成了 " 晒 " 或 " 炫 " 便引来了矛盾和反感。
" 终于开学了,可算清静了。" 北京六年级家长张蓉说。
据媒体报道,这个寒假,因为家里有事,张蓉取消了带孩子出门旅游计划,却 " 被朋友圈花式‘晒娃’虐了整整一个寒假。"从寒假刚开始时晒成绩、晒名次,到晒旅游,临近开学又晒起来了各种培训班。"
张蓉坦言:"看着别人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既觉得自己渣:没能给孩子安排好假期;又觉得孩子渣:怎么样样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这句话总结了很多家长的心声,作为一个 " 被炫耀者 ",字里行间的着急和焦虑都快溢出屏幕了!每一位父母都无比熟悉这种感觉,新社交时代,从吃穿用度到考学出国,一场又一场 " 拼娃战争 " 已经成为日常。
白加黑:还真有这样的人,邻居的朋友圈每日都要记录孩子一天干了什么,配上九张照片,写的那文采跟流水账似的。
Lydia__77:晒照片我都能接受,但受不了天天晒娃成绩单的。今天英语、明天钢琴、后天书法、大后天跳舞,还有声乐、绘画、T 台秀 …… OMG !
我承认大多数在朋友圈里 " 晒娃 " 的家长并不是为了炫耀,或者至少不单纯为了炫耀。但你也不能否认,看似热热闹闹的朋友圈背后,除了祝福更多的是 " 求而不得 " 的嫉妒和焦虑。
" 晒 " 的真的是孩子吗?
阳光之下,必有阴暗。当你毫无底线地将孩子放在朋友圈,招来的不只是夸赞,还有祸端。
简单列举一二:
1、微信客户端自动定位功能,或将你的家庭住址、学校地址暴露,增加了孩子的潜在危险。
2、晒宝宝洗澡等隐私照片,光屁屁是很可爱,可谁能保证不会被恋童癖之类的人看到?
要知道,当我们晒孩子的那一刻,就已经亲手撕掉了孩子身上的保护层,任他们在互联网众目睽睽之下 " 裸奔 "。
这不是吓你,而是已经真实发生了。
贵州广播电视台报道,2018 年,贵阳市云岩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因为微信朋友圈引发的绑架案。
郑某与小娟曾是情侣,相处一年两人分手。后来,小娟结婚生子,可郑某一直称对方欠了他钱,从老家追到了贵阳寻找小娟。对于此事小娟矢口否认,便拉黑其电话。但郑某在添加小娟微信好友时,通过头像记住了小娟儿子长相,心怀怨恨的他便绑架小娟的儿子。
一念之间," 晒娃 " 成了 " 坑娃 "!
还有人说,不想看屏蔽就是了,在自己的朋友圈 " 晒娃 " 是自己的权利。当真如此吗?" 晒娃 " 究竟是你的权利还是孩子的权利?
有些妈妈过度热衷于随时随地晒出宝宝各种萌照,内心其实是极度渴望被人关注、被人赞赏、被人羡慕,宝宝更像自己最得意的一个 " 作品 ",想要让全世界都看到自己的 " 创作 " 能力,赢得 " 掌声 "。
这样的 " 晒 " 更像是一种消费,但孩子是人,不是父母在朋友圈维护 " 人设 " 的工具。尊重孩子,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修养。父母眼中有些所谓 " 爱的记录 ",在孩子眼里,或许就是一种冒犯和压力。
在我看来,比 " 晒娃 " 更残忍的是 " 炫娃 "。70 后、80 后家长自身受过良好教育,又被众多教育理论 " 武装到牙齿 "。看似试图培养比自己更优秀的孩子,实则是不想输给朋友、同事、邻居 … 和微信里的每一个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 " 基于儿童表现的父母自尊 ",是指父母把孩子的表现作为评价自己的一个关键指标。当家长都用 " 晒孩子 " 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时,孩子就变成了牺牲品,家长越想成功,孩子就会越辛苦,自身的价值反而被忽视了。
另一方面,父母盼子成龙、望女成凤、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孩子学无所成,这一切的一切都聚成了朋友圈里 " 炫娃 " 的焦虑和敏感。焦虑的从来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别人家的孩子 " 是每个孩子最大的 " 敌人 ",每个家长最大的 " 武器 ",其实,这个 " 武器 " 不仅反噬孩子更反噬家长。
你的 " 炫娃 " 和 " 晒娃 ",更像一把利剑,还是双刃的,伤了别人更伤了自己。学习不是全部,教育不是竞争,孩子更不是比拼对象,最最重要的别让你的焦虑由孩子埋单。
聪明的家长永远 " 做好自己 ",明白孩子的成长就是与父母慢慢分离的过程,自己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该有自己完整的一生。想清楚了这一点," 朋友圈该不该晒娃 " 便不再是问题。
很喜欢《天空之城》里的一句台词,与各位家长共勉:" 孩子不是父母延续甚至实现荣华富贵的工具,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个体。"
ZAKER 南京评论员 老城南怼姐
(编辑 余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