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少琼 / 文
90 岁的曾通和 89 岁的施桓夫妇,见证了深圳从边陲小镇到繁华都市的发展过程。曾通早年曾是东江纵队战士,抗战时期可谓九死一生。之后,他曾在深圳水利部门工作。老夫妇一生有 6 个子女,如今已是四代同堂,在福田区田面社区安享晚年。
▲曾通、施桓家庭。赵青 摄
壹
曾通在战争时期九死一生
1928 年,曾通生于惠州,2 岁时随父母来到深圳,居于白石洲。在他模糊的记忆中,当时白石洲区域还是农田,居民都以耕田为生,多种水稻和甘蔗。他 10 岁时,深圳遭日本侵略而沦陷,他又跟随父母到了香港。父亲当时去跑轮船谋生,经常往返于香港和英国之间,他和母亲则在香港青山一带种菜维持生计。1941 年,香港沦陷后,他们又重返白石洲。
1944 年,16 岁的曾通参加了东江纵队的游击队,投身抗战。后来,国内战争爆发,他又随部队北撤山东。至今他仍记得,淮海战役时在徐州芦村寨与战友们死守阵地的场面。" 当时我们连队 150 多个战士,在芦村寨死守三天三夜,最后剩下不到 50 人。" 曾通说,当时炮弹多了,什么炮弹一响他都能知道对方投的是啥,年轻时不怕死,而且身手敏捷。施桓说,曾通福大命大,历经九死一生,却不曾受伤。" 他经常讲,他和战友蹲在战壕里,一个炮弹过来,他灵敏地跳进隔壁战壕,而来不及闪躲的战友就被炸伤了!"
激烈的战争场面,至今仍深刻地保存在曾通的记忆中。他家客厅挂着一幅字,是当时一起死守芦村寨的营长写给他的:" 咱们俩是老战友,革命友谊深厚,参加淮海等战役,战场风雨共同舟,坚守芦村寨战斗,战火连天三昼夜,冲锋陷阵不畏惧,奋勇杀敌显英豪 "。
贰
夫妻全身心投身城市建设
1950 年,曾通到广东省中山市一个农场种地、学文化。" 解放初期,国家很困难,我们很多战友都被安排到地方农场种水稻、种水果。" 施桓是粤赣湘边纵队的女战士,那时也被安排到农场工作。正是在农场,曾通和施桓相识、相爱,最终结婚。他们的第一个女儿也在那里呱呱落地。
随后夫妇俩又辗转佛山、肇庆、惠阳等地工作。曾通是水利建设的开拓者,哪里需要就赶往哪里。他还记得在肇庆丰乐围防洪时的事,当时堤围裂开了,他和当地群众三天三夜没合眼抢修堤围。这个堤围是西江和青岐涌的围口堤,下面有 20 多万亩农田和几个村庄、数万人,如果围堤裂开引发洪水,后果不堪设想。重压之下,他们利用沙石开沟导渗,固定堤围。后来,在救援官兵的帮助下,堤围抢修成功。
1979 年,曾通调回深圳,曾在农林水利部门。回顾几十年的工作,曾通说,他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冬春季搞施工,夏季搞防洪,秋季做规划,没有假期,极少照顾家庭。在妻子眼里,他当时就是半个水利专家。
施桓自己也是经常忙工作。从调到农场开始,她曾在幼儿园、供销社、水利部门、税务局、银行等多个部门和机构工作。那时,子女都是老大带老四,老二带老五,照顾不过来,婆婆也帮忙照看。夫妻俩也是忙起来几天都见不着面。在惠州工作时,婆婆因两次中风瘫痪在床 3 年,施桓也守了 3 年。那时,既要忙工作,又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她非常感激婆婆,她常说婆婆辛苦一世,却不像他们现在可以安享晚年。
1984 年,施桓因工作需要延迟离休筹建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党委办公室并任主任,1985 年 7 月办理离休手续,而她一直工作至 1985 年 12 月 31 日才离开。
叁
老人四代同堂享天伦之乐
现在,曾通和施桓的 6 个子女有 4 个在身边,而且都在父母附近买了房,都很孝顺,他们知道 " 一碗汤 " 的距离对于老父老母意味着什么。孙子孙女也非常有出息,有几个还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工作。现在,只要是节假日或老夫妻俩过生日,孩子们都会聚在一起,哄老人开心,为老人祈福。施桓说,每次聚会都特别开心,她越来越喜欢大家庭的热闹聚会了。
施桓说,对孩子们的教育,她觉得身教重于言教。早年他们夫妻都在拼命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子女,都是靠子女自觉自强自立成长起来的。她说,前 4 个女儿都有下乡和工厂工作的经历,现在想来这种经历虽然苦,但是对于她们来说却是一种极好的磨炼,对她们后来的人生道路非常有益。" 当时我的大女儿下乡后一年,我们去乡下看了她,那时她被太阳晒得黝黑,几乎认不出来了,可以挑起 120 斤稻谷,真是不可思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