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英 / 文
罗湖张氏是张九龄二弟张九皋的子孙。宋代末年,这支张氏迁徙到东莞。明洪武二年,为了躲避催交钱粮的公差,东莞张氏的一支又举家迁到大鹏镇叠福九顿山下隐居,后搬迁到罗湖。明朝时期,张氏第 13 世祖爱月与族人搬迁到罗湖创立了向西村,迄今已有 630 年历史。
▲张氏家族。杜海滨 摄
多年来,张氏后裔一直保留着传统风俗习惯,如清明节春祭、制作 " 咸茶 ",重阳节秋祭,娶媳妇拜祠堂,添丁点灯等,这些传统民俗在 2006 年开展的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被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西村也被一些专家誉为 " 市内桃源 "。
壹
传承家族文化:重修公祠与族谱
原本供奉在向西村的爵先张公祠建造于清乾隆末年嘉庆初年,距今约 200 多年历史。原公祠位于向西老村现嘉宾路金鼎大厦售楼部位置,面积约 320 平方米,1998 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推进,罗湖区旧城旧村改造全面开展,旧张氏公祠拆除。
2001 年,在时任向西实业股份公司董事长的张俊其建议和主导下,10 月 26 日,重新建造的向西 " 爱月 "" 爵先 " 张公祠堂正式竣工落成。从祠堂陈设和铭文可以看出,张氏家族很有文化内涵。铭文多为张俊其撰写。
张俊其为向西村张氏第 28 代传人,除了为祠堂撰写铭文,他也主导了第 5 次向西族谱的修订。向西村历史上曾 4 次撰写族谱,最早一次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十年(公元 1379 年)八世祖张景登修订的《清河小引》,第 4 次修订则是民国 1912 年的《西溪家乘》。第 5 次修订族谱自 1999 年筹备,2003 年正式开始,两年时间完成,共计 732 页、56 万字,所花费 20 多万元全部由张氏后人自主募捐所得。
此外,张俊其还于 2007 年主导编写了《向西村历史沿革及规章制度汇编》,里面各种风俗记述准确,各种规定清晰严明。
贰
保留传统民俗:娶妻拜祠堂点灯
张公祠堂门口张贴着宋体字的《娶媳妇拜祠堂的传统风俗》,可见向西村张氏家族对这一风俗的重视,对传统宗族文化的严守。现在,娶媳妇拜祠堂和完灯等风俗虽然仍在延续,但物品和形式都已简化。
在娶妻拜祠堂程序中,媳妇回男家后要先到祠堂拜祭。祭拜前,家人准备金猪、鸡各一只及水果,自备香烛、茶、酒等物品;祭拜时,由 " 礼生 " 读祭文、向祖先介绍新人,新郎新娘跪拜祖先,敬酒敬茶祈求庇佑;祭拜后,礼生将女方资料记入族谱。
此外,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向西村祠堂的点灯日(开灯),正月十五为完灯日,张氏家族以这项风俗迎接本族新生命。
叁
成立社区基金会:回馈股民,回馈社会
深圳市向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向西村村委会,是 1992 年深圳市进行农村城市化改制时成立的集体股份合作公司,主营物业租赁管理、房地产开发等。
2018 年公司第六届董事会上任,提出了一项大胆创新之举,就是倡议成立了向西社区基金会,以更完善的机制和专业人才在向西村社区建设、居民文化体育活动、帮贫助弱助学等方面做出更好的服务。公司希望通过实际行动造福辖区居民,并弘扬慈善精神,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营造向西村社区居民的和谐美好生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