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今年要 " 下大气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 要努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3 月 6 日,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长蓝绍敏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优化营商环境 " 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要努力让投资者、资本、技术、人才走进南京、喜欢南京、扎根南京。
谈创新名城建设
跻身创新第一梯队,用三个 " 意想不到 " 来概括
" 创新名城,美丽古都。" 一年来,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
蓝绍敏用三个 " 意想不到 " 来概括:第一是去年南京全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 34.15 万人、同比增长 60%,平均每天有近千名大学生落户南京;第二是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 1282 家,增长近 70%,不仅实现了历史最大增幅,而且增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第三集中签约了新型研发机构 208 个,孵化引进企业 951 家,新增 3 名诺贝尔奖得主、55 名国内外院士来宁创新创业,斯坦福、剑桥等一批国际一流高校创新团队落户南京。
当然,南京创新的亮点、成效还有很多。如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 17%,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在 2018 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中,南京跻身创新第一梯队。
" 可以讲,创新的主旋律在南京越奏越响,正日益成为南京最鲜明的城市气质、最显著的城市标识。" 蓝绍敏说,今年南京出台新 1 号文件,是南京创新名城政策的升级版,重点围绕政策执行中发现的一些不足打了补丁、做了升级。
谈优化营商环境
让投资者、人才用脚投票,加快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升级版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 " 要努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让企业家安心搞经营、放心办企业 "。南京去年就制定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 100 条,推出了一批首创和领先举措,全力打造全国最优营商环境示范城市。
现场,蓝绍敏讲述了 100 条政策出台背后的故事。原来,在制定营商环境政策时,原计划的政策框架是 "1+10",即市委市政府出台 1 个优化营商环境的总体意见,然后各相关部门再根据职能分工,拿出 10 个实施细则。" 当时开会讨论,我就问了一句话,政策出台后企业是不是真正地有获得感?能不能转换视角,把‘ 1+10 ’改为‘ 10+1 ’?" 蓝绍敏强调,这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聚焦解决企业反映最强烈的 10 个重点问题、痛点堵点,加上 1 个全程兜底服务,站在企业角度,正面回应企业的所需、所盼,真正变 " 我要怎么办 " 为 " 企业要我怎么办 "。
" 最核心的是用户思维、客户导向,让企业有获得感,真正问题导向解决问题,需要什么给他提供什么。" 蓝绍敏透露,前不久,市政府全体(扩大)会议上还专门通报了 " 优化营商环境 100 条 " 和 " 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30 条 " 两个政策落实不到位的 18 个典型案例,目的就是倒逼政策的深入落实。" 真正让投资者、资本、技术、人才,用脚投票,认可我们的营商环境。"
蓝绍敏透露,下一步,南京还将加快推出优化营商环境 2.0 版、3.0 版,推动南京市营商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全面进步。
谈首位度
打造 " 产业地标 ",加快制订人工智能产业行动计划
" 首位度 ",成为关联南京的一大热词。今年,南京提升首位度将重点在哪些方面发力?
蓝绍敏表示,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既是南京必须扛起的省会责任,也是南京赢得未来的必由之路。" 理直气壮地讲首位度、全力以赴地干首位度、名副其实地增首位度。" 蓝绍敏说,比如,在功能布局上提高量级水平,围绕与首位度密切相关的服务功能,加快提升总部经济的集聚度、会展经济的活跃度、医疗服务的新高度、设计产业的辐射度,不断增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功能和服务能级。
首位度的提升,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眼下,南京正在打造 " 产业地标 "。
蓝绍敏表示,与城市地标一样,产业地标本身既体现在产业本身的体量规模和发展高度上,也体现为产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上," 正如大家一提到钟表就会想到瑞士,一提到刀具、汽车就会想到德国。实现南京首位度提升,特别是经济首位度提升,不能仅仅局限于拼总量、拼规模,而应该更多地讲特色、讲高度,在产业首位度上做文章,加快在产业高度和质量上实现引领跨越。"
在产业地标的打造上,南京目前主要考虑的是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五个方向。目前,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两个产业,已研究制定产业地标行动计划,落实务实举措,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这次全国两会结束回去后,我们将加快制订人工智能产业的行动计划,后续还将对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等产业进行研究,推动这些产业尽快取得一个明显的突破,加快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蓝绍敏说。
现代快报 + 特派记者 鹿伟 / 文 赵杰 蔡玥 吕正昕 / 摄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