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9-03-07
90后钢轨“女医生”:每天用眼睛“走”30公里,给轨道“看诊”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仇彬 实习生 宋莉莉 记者 刘伟娟 / 文 顾炜 / 摄)轨道延展,能承载列车,安全将你送达目的地,是因为背后有一群钢轨 " 女医生 ",每天给钢轨 " 看诊 ",确保它们运行安全。3 月 6 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南京桥工段检查监控车间,见到了这群钢轨 " 女医生 "。在三八妇女节来临前夕,她们比平时更忙,要站好春运里的最后一班岗。

现场探伤传回的数据,要 24 小时内出分析结果

每天,给轨道做检查的就是钢轨探伤工。据南京桥工段检查监控车间主任刘国臣介绍,探伤工对钢轨进行检查是钢轨防断的第一道防线。但是由于天气等原因,探伤工难免会出现 " 漏检 " 的情况,一旦漏检的地方恰巧存在伤损,那后果便不堪设想。" 轻则导致设备故障,重则会导致列车颠覆。"

△钢轨 " 女医生 " 们在回放工作室查看钢轨 B 超影像图寻找伤痕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铁路人构建了防断的第二道防线。在南京桥工段检查监控车间,有 6 名女探伤工。她们大都是 90 后大学生,平均年龄 25 岁。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是练就了火眼金睛,被工友们称为钢轨 " 女医生 "。每天,现场探伤工会及时将数据传到后方,由她们负责数据回放,盯着电脑屏幕上错综复杂的波动,那是探伤数据的图谱,也是铁路钢轨的心跳。而她们要做的就是通过钢轨波形图谱,来检查、判断这条线路是不是生病了、病症在哪里,病到了什么程度。她们的工作就像 " 大海捞针 ",核对所有的探伤数据,并从这些数据中找到极少的可能被漏检的伤损,确保防断万无一失。如果说探伤工是给钢轨体检的 " 医生 ",那么探伤数据回放工区就是钢轨防断的 " 专家门诊 "。

刘国臣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从现场探伤开始,传回的数据要在 24 小时内出分析结果。这群 " 女医生 " 的工作节奏也是挺紧张的。

每天用眼睛 " 走 "30 公里,给钢轨 " 看诊 "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京沪高铁、宁杭高铁、沪汉蓉高铁、宁芜线、宁安客专等多条铁路线,在南京桥工段管辖范围内全长 1222.8 公里,都由这群钢轨 " 女医生 " 负责数据回放。刘国臣介绍说,其中,高铁线路长 288.1 公里,剩余的是普速线路。不同线路探伤周期是不一样的。比如:高铁正线分三组探伤,一是大型仪器探伤,每年会探伤 12 遍;二是人工探伤,每年会进行一遍;三是数据回放探伤,也是每年进行一次。普速列车由于是客货车混跑,每隔 90 天就要探伤一次。刘国臣介绍称,因为有些货车是重载的,减震能力低,对钢轨的损伤会大一些。

每天,这群钢轨 " 女医生 " 平均每人要用眼睛 " 走 "30 公里的线路。回放画面一分钟大约跳动 150 次。这样的画面盯着 10 分钟眼睛就会感觉不适。为此,她们自己专门配了眼药水,但这也只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眼睛疲劳,一天工作下来,眼睛难免会酸涩。1995 年出生的金洁是钢轨 " 女医生 " 之一,她称,有时候眼睛累了,会做做眼保健操。闲暇之余,他们很少刷剧看视频。金洁说:" 我们要保持好视力,用在工作上。"

" 专家门诊 " 有绝活儿,每年查出 " 漏检 "7 到 10 次

刘国臣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每年,人工现场探伤会发现钢轨有重伤 120 到 130 处,轻伤大约 400 处。而这群钢轨 " 女医生 " 坐诊的 " 专家门诊 ",每年通过后来数据分析,探伤 7 到 10 处,守住了钢轨的第二道防线。

△钢轨 " 女医生 " 在模拟训练场实操钢轨探伤机

既然是 " 专家门诊 ",那就必须有一两手绝活。据悉,去年 10 月 19 日,金洁在回放现场工区前一天的数据,突然发现在螺孔波形图上方存在一个小黑点,并且也没有正常打标记。金洁立即向探伤工区求证,但工区职工回复说," 那么小的一个点,应该是杂波吧。" 在现场数据在回放过程中,经常也有类似的杂波波形干扰视图,但那一天的额外波形,无论是位置,还是地点,都有那么一点特殊。一个 " 点 " 怎么也让金洁放心不下,经过认真研究,现场复核,果然发现,该处钢轨存在上斜螺孔裂纹,工区工长立即判了重伤,经过及时处理,避免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上铁南京桥工段损伤钢轨展示

每年的 11 月 15 日到 3 月 15 日,是这群钢轨 " 女医生 " 最忙的时候。春运期间列车运行密集,探伤的任务也相对要重一些。作为南京本地人,金洁已经连续两年春节都守在岗位上。而小伙伴刘曼曼、朱琳、徐洋等也放弃假期,坚守岗位。屏幕上的毫厘之差,会影响列车的千里之旅,她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据刘国臣透露,目前,该段正在开发无人检测设备,未来将应用到钢轨探伤作业中,而数据回放员们更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与无人检测设备进行合作,共同对钢轨进行 " 漏检 ",进一步完善探伤工艺。

(编辑 余爽)

相关标签

南京 90后 高铁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