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03-07
深晚领读|《记忆之声》重现另一个复杂和真实的莱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961 — 1987 年间,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普里莫 · 莱维接受了不计其数的采访。马可 · 贝波里蒂和罗伯特 · 戈登从 25 年间 200 多家报纸、期刊、电台和电视台刊登的莱维访谈中精选了 36 篇采访编录成这本《记忆之声》。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涵盖了莱维一生的轨迹,呈现出 " 幸存者 "" 作家 "" 化学家 "" 政论家 "" 犹太人 " 等多面向的莱维。

" 来自英语世界的采访 " 收录了如菲利普 · 罗斯等英语国家中著名作家、记者与莱维的对谈;" 生活 " 收录了与其的个人生活和兴趣爱好相关的采访、广播节目稿、自述文章;" 作品 " 则收录了关于莱维创作生涯中的几部重要作品的访谈,既包括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休战》《元素周期表》《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也包括莱维的科幻故事集和文学选集;" 文学与写作 " 中收录的访谈围绕莱维的文学创作观;" 奥斯维辛和幸存 " 收录了莱维的电视采访稿、自我采访稿等,内容关涉奥斯维辛大屠杀与人性之恶,这也是莱维的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 犹太教和以色列 " 收录的访谈稿围绕莱维对犹太人身份的认同、对宗教信仰的看法以及对以色列建国问题的思考。

在书中,他谈到从奥斯维辛返家后,自己迫切地想要讲述集中营的故事,享誉全球的 " 奥斯维辛三部曲 " 就在莱维与他人的对话中应运而生;他谈到自己为数不多的科幻小说和诗歌创作,拥抱技术的同时,莱维对人类的创造力依然抱有信心。在奥斯维辛 40 年后,莱维认为战争的阴霾仍未散去,法西斯主义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因此莱维积极地介入离散犹太人与以色列的问题,终其一生,他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相比莱维的其他作品,本书以对话体为主,语言更为口语化。

普里莫 · 莱维,意大利犹太人,作家,化学家,奥斯维辛 174517 号囚犯。。1919 年,莱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1943 年,他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后被遣送至集中营。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故乡都灵生活。在此后的人生中,他从事工业化学这一行当 30 年,同时作为一位作家,写作了 " 奥斯维辛三部曲 "(《这是不是个人》《休战》《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以及其他建基于其化学家身份和大屠杀幸存者经历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1987 年 4 月 11 日,莱维从他出生的房子坠落身亡。

作为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莱维的文字具有一种与其他受难者不同的特质,他秉持一种化学家的冷静与节制书写记忆,同时,又如菲利普 · 罗斯所说," 本该充满悼念情绪和无尽的绝望,反而充满活力 "。他的文字,让人们更理性地思考人性。卡尔维诺称他是我们时代最重要、最有天赋的作者之一。索尔 • 贝娄评价说,在普里莫 • 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

《记忆之声:莱维访谈录,1961 — 1987》

[意]普里莫 · 莱维 著

[ 意 ] 马可 · 贝波里蒂 [ 英 ] 罗伯特 · 戈登 编选

索马里 译

中信出版社 2019 年 2 月

深圳晚报记者姚峥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