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今天是女神节,文脉君也要做一回美妆博主,教你们如何成为唐朝最精致的猪猪女孩。
与秦汉的质朴清纯、魏晋的雅逸秀美、宋代的清新淡雅不同,唐代的妆容美得热烈、美得肆意、美得奢靡。
唐朝最 in 的妆容长这样——
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画像
这样——
绢衣彩绘木俑
和这样——
敦煌供养人画像
唐朝妹子们化妆是个什么步骤?风流大佬元稹写过一首《恨妆成》,堪称新手小白入门宝典。
晓日穿隙明,开帷理妆点。
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
柔鬟背额垂,丛鬓随钗敛。
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
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
最恨落花时,妆成独披掩。
和现代一样,在唐朝,底妆也是整个妆容的第一步,那时候叫做敷铅粉。唐代妹子为了美也是很拼的,她们喜欢用很厚的铅粉从额头一直敷到脖颈,使肤白如雪," 洗尽铅华 " 就这么来的。
对的,你没有看错,就是铅粉,重金属的那种,长期使用会让皮肤发黄,然而,这不仅吓不跑爱美的女性,她们还会在铅粉里掺入西域香料,叫 " 迎蝶粉 ",幻想吸引蝴蝶环绕。
唐代美人对腮红似乎有一种执念,几乎将整个面颊都敷上。
比如这样
晚唐弈棋贵妇绢画,1972 年吐鲁番阿斯塔那 187 号墓出土
有人说,杨贵妃到了夏天流的汗都是红色的。这还不算是最夸大的,王建在《宫词》中曾描写过一个宫女," 舞来汗湿罗衣彻,楼上人扶下玉梯。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拨红泥。" 卸完妆,盆里的水像泡了一层厚厚的红色泥浆。
一盒腮红,在文脉君手里,总也用不完,但是照唐朝美人这个画法,可能一个月就见铁皮了吧!
90 后 " 脱发女孩 " 到了唐代,简直是走在潮流最前线,因为晚唐有开额的风气。《新唐书》中记载,唐文宗即位后,曾经下诏," 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 "。
结合《簪花仕女图》,可以看出开额的含义:把额前头发剃掉,让发际线上移,使得额头部分变大。
为什么以 " 开额 " 为美?文脉君猜测,可能是她们的眉毛和花钿太浓墨重彩,窄额还真的显得有些局促,不信你看——
唐阿斯塔那 206 号墓出土彩绘木胎舞女俑
中国古代女性几乎从不在眼睛周围做功夫,她们最为重视的,就是双眼上方的一对眉毛。画好眉毛,你就能在人群中自带 C 位效果。
张祜在《集灵台》中,曾经描写虢国夫人 "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蛾眉什么样?对的,就是字面意思,飞蛾的形状。
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代还有一种八字眉,和时下流行的 " 无辜大眼妆 " 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上去都楚楚可怜。中晚唐时期,八字眉与乌唇、椎髻的组合妆容一度流行,称为 " 元和时世妆 "。
王处直墓壁画《侍女图》
长眉、短眉、蛾眉、阔眉 ……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眉式最丰富的时期。玄宗时有《十眉图》,记载了当时流行的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等十种眉式,而 " 十眉 " 也只是包含了眉式的一部分而已。
唐代妇女画眉样式演变图表,图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编《唐乐舞记》
翻看唐代各种时尚 Look,最与众不同的,当属花钿了。
最简单的花钿,可能就是一个小圆点,和我们现在喜欢涂在孩子眉心的 " 美人痣 " 相似,复杂的花钿需要以金箔、云母片、鱼鳃骨等制成各种花朵形状,贴于额上,立马显出娇俏来,宛如一朵朵仙葩。
各式花钿,图自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形容一个女孩子可爱动人你会怎么说?笑靥如花。这里的 " 靥 " 其实就是 " 面靥 "。简单的画法,就是以胭脂或颜料点于嘴角两边的酒窝处,好似两颗小痣。从敦煌壁画来看,面靥就复杂精彩多了,甚至有人满满贴了一脸。
敦煌莫高窟 61 窟 供养像
在前不久刚刚收官的第二季国家宝藏中,佟丽娅作为来自新疆博物馆的国宝 " 绢衣彩绘木俑 " 的守护人亮相,独特的唐代妆容,令许多人大呼惊艳。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她面颊上一条红色的如月牙儿的痕迹,它便是 " 斜红 "。
斜红一般描绘在太阳穴部位,或如弦月,或如伤痕。有时为了造成残破之感,还用胭脂晕染成血迹模样。不过,斜红自晚唐之后,便销声匿迹了。
对于不少女生来说,没有涂口红出门,仿佛是在裸奔。唐朝女孩精致妆容的最后一步,正是涂口脂。
唐代口脂的基本原料是蜡,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就记载了 " 炼蜡合甲煎法 "。
将蜡融化后,加入紫草,煮到一定火候,再加入香料 " 甲煎 ",搅匀,灌到竹筒中,待冷凝之后取出。
蜡负责保湿,紫草负责着色," 甲煎 " 负责香香的,放在今天,这也是一只性能全面的杨树林啊。不知道紫草的紫红色和现在大热的姨妈红是不是一样呢?也有人在口脂中掺加朱砂粉,使其呈现更鲜艳的红色。
但是在唐代,口脂并不仅仅限于女人专用,男人也把它当作必要的保养、美容用品。可能是为了满足男性需要,唐代还特别发明了肉色口脂。
每年腊日这一天,唐朝皇帝都要向大臣们赏赐应节礼物,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面脂和口脂。在当时的观念中,口脂就是冬天的一种护唇用品,特别是韩翃谢表中所提到的,皇帝也会把口脂赐给军人,这样做的目的不就是为了美容,而是让将士们冬天防护嘴唇破裂。
相比如今的烈焰红唇,中国古典美人更信奉樱桃小嘴,尤其在唐代,制作口脂技术炉火纯青,唐朝最流行的是蝴蝶唇妆。
当时的唇妆种类也异常丰富,仅晚唐三十多年时间里,唇式就出现了 17 种之多,圆形、心形、鞍形 ……
完成了妆容部分,发型也不能拖后腿。爱美的唐代妇女创造了众多发式,有堕马髻、螺髻、惊鹄髻、同心髻、回鹘髻、双鬟望仙髻、丛梳百叶髻、高髻、侧髻、双髻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根据考古发现,从初唐到晚唐,最受欢迎的还是高髻。"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长安城里的童谣小曲告诉我们,丰润的身姿,配上浓郁高耸的发髻,是当时妇女最流行的时尚。身高不够,发型来凑,据说当时最高的高髻,可达到二十八九厘米。
唐朝妹子如此追求 " 高大上 ",难道她们个个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吗?当然不是,但小仙女们自有高招。
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代女性假发
其实,唐朝时就已经有假发啦!那时称为 " 义髻 "。义髻源于汉代的巾帼,汉时用木、纸或布帛制作,唐人经过改进,加入毛发编织。传说杨贵妃就偏好义髻," 常以假髻为首饰 "。
美人和女神的最后距离,可能就在这一瓶 " 蔷薇露 " 上了。
这是一款来自异域的经典玫瑰香水,在晚唐、五代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康熙十三年," 荷兰国王 " 送给大清皇后的礼物里,就有这瓶 " 蔷薇露 "。
在唐朝,人们还猜不出 " 蔷薇露 " 是怎么得来的,直到宋代,才逐渐了解到制造它的秘密。把蔷薇花放在特定的器皿中进行蒸馏,花瓣中的香精被蒸发出来,混入蒸馏出的水汽中,带有香气的蒸汽重新凝结成液,便是 " 蔷薇露 "。
时髦的蔷薇露可能不是每个人都买得到,还有更接地气的 " 熏衣 " 法。唐人元稹有诗云 " 藕丝衫子柳花裙,空着沉香慢火熏。"
熏衣第一步,是让衣服在热水的蒸濡下,变得微微潮湿,这样更容易沾上香气,随后把水盆撤去,再在熏笼下放熏炉,让衣服沾上氤氲的香气。唐朝时,对于熏衣及其讲究,还有专门用以熏衣的香。
法门寺出土唐代涂金银熏炉及五足香盘
还有另一种让衣服生香的方法,在收存衣服的时候,把特制的香料放在衣服中间,让香味自然地沾上衣服,此法名为 " 浥衣 "。白居易《早夏晓兴赠梦得》里写道:" 开箱衣带隔年香 ",就是因为衣服当初放入箱中的时候,放置有浥衣香的缘故。
好了,今天的美妆课就上到这里,换上华丽丽的汉服,你就是金陵城最靓的仔。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和文脉君一样的烦恼,家中汉服一箱又一箱,也没有什么机会穿出去,硬生生就成了摆设。
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江苏文脉公众号即将开办线下雅集活动啦!穿上你们美美的汉服,来赏花、品茶、焚香、观云锦、贴金箔 …… 就问你们期不期待?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张然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