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19-03-09
茶,岂能为“好色”而失其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今岁春来迟,阴雨下不绝,冬衣不敢收。

盼春到,不单为了体感的舒适,还因为,低温天气会影响到春茶的上市时间,一般的经验,普遍会延迟数日乃至半月。但也有好消息,据说,因生长期延长,茶叶品质多半会好于往年。

我的看法,春天有两件事最好,一是吃鲜笋,二是喝新茶。笋且略过不提,单说茶。茶里面的学问大,限于篇幅和识见,也未见得能说明白,权当是闲话也罢。

鄙人其实算不上懂得茶,家在贵州,主产绿茶,自小就喝,也便养成习惯,不喝不舒服。开门七件事,茶居其一,虽说在生活必需品中排名靠后,只是不喝也不得行。承平已久,国泰民安,老百姓喝茶也便有了稍稍讲究一下的资本。

春茶上市时节,一大热闹是看拍卖,槌子砸下去,动不动就是天价。普遍而且常见的情绪,总会导致很多炒作、炫富之类感而慨之的议论,这也正常。只是我倒从来不以为意,明前初采的绿茶,只是发出来的一点点嫩芽,数量有限,人工又高,物以稀为贵,本身就是经济学里面最基本的道理,不足为奇,更不足为忿。

据说,把明前茶特别地当做一回事,自唐代而始。皇室贵族,要讲身份地位匹配,于是民间进贡春茶,以明前为贵。元明以后,制茶工艺进步,炒青之术逐渐完备,团茶之外,能制完美的叶茶,春茶更显出珍贵来。而那时尚有雨前之说,不像现在,非明前不可," 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 ",节气一过,身价陡跌。其实明前所采摘的那些许翠芽,状如雀舌,色似新染,美则美矣,真还未必就是最好的茶叶。原因很简单,采摘过早,叶芽太嫩,各种内在物质都未成熟,口感并不最佳。加之今人卖茶,多重视卖相好坏,独芽制作,在炒青过程中,往往火候稍欠,以免影响茶叶颜色,于是不免偏生而有 " 青 " 气,真不足取。须知,即使是龙井茶,讲究的也是 " 旗枪 ",也即是一叶一芽,且茶汤色略带黄色,岂能为 " 好色 " 而失其味。

谓予不信,有书为证。若干年前,到杭州采访,在中国茶科所盘桓了半日,获赠一册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出版的《龙井茶炒制》,其中谈到采摘的章节说,龙井的高级茶,只采细嫩未开放的芽头,意思无外乎还是 " 以早为贵 "。不过,识者往往还是喜欢雨前一芽一叶的旗枪,以为这才是龙井正宗。

明代张源《茶录》说:" 采茶之候,贵及其时。太早则味不全,迟则神散,以谷雨前五日为上,后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

明代品茶的名家许次纾所著《茶疏》说得更明白:" 清明、谷雨,摘茶之候也。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若肯再迟一二日,期待其气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 老先生看不惯当时的暴发户讲求风雅,批评道:" 吴淞人极贵吾乡龙井,肯以重价购雨前细者,狃于故常,未解妙理。" 显然地,许先生对只采细芽制茶持保留态度。

不过,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人要喝,就有人肯采,明前雨前,都无可厚非。品质如何,只与各人的嘴巴与荷包相干。今人郑培凯先生在《跳舞的螃蟹,明前的茶》一书中就写道," 二三十年前,还经常听到懂茶的人盛称‘雨前’,现在很少人讲了。众口一词,只夸‘明前’,好像清明节是茶叶的忌日,过了这天,概属次品,再也难沾尊口了。"

实在说,倒宁愿衮衮诸公将雨前茶视为次品,次品次价,质量却佳,我辈喝茶,正好拣个便宜。

茶叶是富农产业,古人早知之。高王凌《活着的传统: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一书就记载说,乾隆初年,江津县县令主张农民广种经济作物,为了说服老百姓,其中所举的一个例证,就是当地 " 往时无茶 ",自康熙四十七八年间栽植," 遂得其利 ",乃是可以推广实行的 " 成家致富法 "。这是实情,走过贵州不少的产茶地区,老百姓流转土地,集中经营,政府又有不少这样那样的补贴,勤快一点,就算是在茶场里打打零工,也能过上不错的小康日子。

春暖茶香,正宜出游。几年前,约了几个朋友去雷山县望丰乡马道茶场玩,山泉煮水,泡上新采的茶叶,洗净路边买得的枇杷、毛桃,在半山之上的旧木楼走廊上,席地而坐,且饮且食,笑谈半日,真觉得快活似神仙。顺带说一句,茶很好,喝到嘴巴里,明显地显得 " 壮 ",味道饱满,至今难忘,只是,采摘的时间也在清明以后了,绝对不是我喝过价钱最贵的茶。

作者:周之江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