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王子扬)一提到科学,很多人都会想到复杂的元素周期表、万年不变的枯燥公式,还有单调的数字运算。但你知道吗,科学的学习也可以生动有趣。
3 月 15 日,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主办了 " 科普创作与科学阅读研讨会——致敬元素周期表诞生 150 周年 "。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鲁超分享了自己创作新书《鬼脸化学课——元素家族》的心得体会,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化学家温元凯等 " 大咖 " 一一到场支持,并接受了现代快报记者的采访。
△研讨会现场
一本苏联 " 奇书 " 影响三代中国人
苏联时期,一位叫依 · 尼查叶夫的青年作家写了一本叫《元素的故事》的科普书,以新颖有趣的方式介绍了 18 世纪中期以来,科学家发现化学元素的故事。像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元素钠和钾,德国化学家本生、基尔霍夫发现元素铯和铷,还有居里夫妇发现元素钋和镭等等。这位作者可能想不到,这本书后来会万里迢迢传到中国,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温元凯
已经是耄耋之年的科幻小说家程嘉梓说:" 解放后我就看过《元素的故事》,厚厚的一本,在那个年代觉得很神奇。" 生于 1946 年的温元凯则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年少时读这本书点燃了他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元素的故事》写的最好的地方是故事,而且讲的是人的故事,读起来有趣不乏味。" 温元凯说。
而八零后的作家鲁超回忆,自己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时 " 非常痴迷 ",上课的时候看,下了课连吃饭时还爱不释手,最后硬是把书页都翻烂了。他表示,这是自己头一次在课本之外见到科普类书籍,很震惊,没想到科学书籍还能这么写。这也为他在创作的道路上,埋下了一颗种子。
△鲁超
天涯贴吧结缘,用新媒体讲科学
2015 年是新媒体 " 野蛮生长 " 的一年,微信、微博蓬勃发展,豆瓣、贴吧、天涯的内容创作也相当活跃。彼时,从事化学化工方面工作的鲁超,因为工作原因接触了市面上一些科普类的新媒体文章。鲁超回忆,当时网络上科普类文章很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 有些太过死板,比教科书还教科书。还有一些把知识‘庸俗化’了,成天盯着科学家的八卦。" 一种想法从他心底生出来,他要写科普文。
从那年开始,鲁超就在天涯、贴吧上面连载《元素家族》的网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化学知识。当时追更的人不少,还让他认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现在我们媒体团队的主编,帮助我出版新书的伙伴,以及温元凯老先生,都是通过天涯和贴吧认识的。" 鲁超说,我们生活在新媒体时代,也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科学传播得更远。
温元凯表示,新媒体将是科普文学创作的一个方向,目前已经七十多岁的他正在着手探索用短视频传播科学知识。老先生还激动地描述关于 " 未来学校 " 和 " 中国科幻城 " 的畅想,希望在传统的形式上有所突破。
(编辑 张爱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