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19-03-20
匠心贵州之豆染:鸟兽鱼虫皆故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今日(20 日)起,贵阳晚报、ZAKER 贵阳将携手华润置地,推出 " 匠心贵州 " 活动,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形式,先后报道六位贵州民间匠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智慧,同时挖掘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

这六位本土匠人,分别是豆染技艺传承人石琴姣、琵琶制作工艺传承人石方庆、竹编工艺传承人杨昌胜、黄平泥哨传承人王登书、安顺木(傩)雕传承人杨正洪、苗族银匠龙太阳等。他们的手艺,各有千秋;他们的态度,处处充满匠心。

木桶里,蓝靛泡沫渐次炸裂,植物染料特有的味道,在院子里弥漫开来。

榕江县朗洞镇色边村,五十六岁的石琴姣,双手伸入桶中,熟练地捞起早已被染成淡蓝色的布匹。阳光之下,抽象的龙的图案,清晰可见。她认真看完每个细节后,又将布匹沉进桶里,转身走向厨房。

蓝靛桶里浸泡的,是石琴姣最得意的作品——侗族豆染。过去,这种古风古韵的印染方法,曾与苗族蜡染齐名,它用料考究,做工复杂,花纹自然。因为纯手工,豆染印出的花卉鸟兽图案,有着浓郁的乡土民风。

乡村巨变,那些曾经风行乡野的传统手艺纷纷没落,甚至消失。和诸多濒临失传的故事类似,豆染也以缓慢的步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传统豆染制品,有着机械所不能复制和替代的美感。

石琴姣与豆染的故事,从花钱收旧被面开始。

自幼随长辈学习纺纱织布、绣制侗衣,她曾是色边侗寨小有名气的绣娘。侗族盛装繁复精美,南侗四十八寨的盛装更是如此,色边侗寨就散落在这四十八寨当中。

年轻时,无论多复杂的图案,石琴姣都能将其绣在衣襟、袖口、裙边、腰带、绑腿、围裙、背扇里。从跟随长辈学习刺绣起,石琴姣就喜欢绣祖辈传下的图案,她认为那些勾勒出花卉鸟兽的线条,是祖先留下的另一种语言——它们看起抽象,又似有所指,这些图案藏着侗族人的过往,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符号。

侗族妇女精于刺绣,这也是衡量她们贤惠与否的标尺。石琴姣曾绣过帽子、胸兜、背带、衣边、鞋子等,但从卫校毕业分配到卫生院后,她就无法再全身心绣花了。只有在工作之余,她才能用娴熟的手艺,为女儿攒盛装。

对于侗族女性来说,盛装无比重要——踩歌堂要穿,鼓藏节要穿,结婚时也要穿。盛装上的图案,不仅考绣功,还考母亲的用心程度。石琴姣为女儿准备的盛装,花了整整五年,那是她在上班之余挑灯夜战的 " 结果 "。

石琴姣把所有精致的刺绣手艺,都用在女儿的那套盛装上。女儿出嫁,她觉得自己的手艺,可以暂时放放了。一直痴迷于祖辈传下来的图案,她把焦点转向了豆染上。

走村串户,石琴姣花钱收来了老旧的豆染被面。

旧被面的豆染图案,大多在时间的淘洗中模糊难辨,有的甚至破碎残缺。石琴姣只有采用土办法——她寻访村里和邻近村寨的老人,让他们帮忙回忆豆染图案。

石琴姣记得,祖辈的豆染图案丰富,古朴大方,被面、窗帘、围裙、头巾等,都是表现豆染的物件。机器印染的被面和窗帘,像潮水般涌向乡村,豆染制品逐渐被弃用。技艺的传承,图案的寓意,都慢慢走向了闭合。

道无不在,无所不通。经商有生财之道,做人有处世之道。石琴姣相信,豆染也有可以琢磨的门道。

她临摹旧被面的图案,开始着手制作模板。印象里。祖辈用来做豆染模板的,都是黄麻纸,这种以黄麻、布头和破履为主要原料的纸张,有极强的韧性,做模板厚实又不易变形。

尝试多种材料后,都没有找到最合适的,石琴姣想到了塑胶。

硬度够了,厚度也没问题,但刻刀却很难在塑胶上精雕细琢。电笔替代刻刀、刷子代替竹条,她不断解决问题。第一个模板终于出来了,是条抽象的龙。

布匹铺好,新的问题又来了。蜂蜜、蛋清、黄豆粉、石灰粉、侗家米醋,所有原料找齐,但它们的调合比例是多少,石琴姣心里也没底。她又去找老人们交流,以他们的经验去勾兑,还是以失败告终。

石灰生产工序,可能跟以前不一样;酿酒的酒曲,可能也有新变化 …… 石琴姣总结了失败的可能,并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和尝试,在丢弃数十段布匹后,终于染出了想要的 " 自然色 "。

所有濒临失传的手艺,在复原时可能都会面临类似的困境。那些努力复原的故事,或许只是不同模板下的相同影子,手艺人的形象,看似丰满,甚至是在享受缓慢和传统所带来的乐趣。但石琴姣说,重复失败的过程,其实很痛苦,也很有挫败感。

木楼前的蓝布,飘荡着难觅的古风。在色边侗寨,豆染不仅是集体智慧,也是石琴姣对这门手艺的执着。她如今已是当地屈指可数的豆染手艺人,濒临失传的技艺,被她重新拾起。

有老传统,也有新突破。石琴姣的传承与创新,已形成整套成熟而完整的工艺——制作印染模板、镂空图案、兑制染料、加工蓝靛、土布上色、晾晒图案、浸泡清洗等十余道工序,她了然于胸。

从卫生院退休后,石琴姣时常坐在二楼的简易工作台前,有时照着旧被面复原图案,有时赶制豆染订单。她把原料勾兑在白色瓷碗里,满满的一碗,够她画上大半天。

三月往后,是蓝靛加工、土布上色、晾晒图案的最好时节。" 天气冷的时候,布匹不容易上色,也很难有阳光自然晒干,这会影响图案的成色。" 石琴姣参加过州里和县里组织的比赛,拿过了好次奖,她希望女儿和儿媳,甚至村里的更多人,都能来学习豆染。

她说,侗族没有文字,无论是刺绣上的图案,还是豆染里的图案,都是祖祖辈辈留下的故事,应该再代代相传下去。只是,村里的年轻人,春节过后就要外出打工了,那些或简单或复杂的图案,已经没有多少人去深究技法和寓意了。

点、线、面,构成了豆染简单质朴的图案,它不需要深厚的绘画功底。有人说,乡土民风是乡愁的孕育场,保护和传承豆染的朴素之美,是在围笼那些像火星般散去的乡愁。

匠心筑经典。豆染,这门古老的技艺,正在色边侗寨里,焕发出它原始的、独有的魅力。

人物简介:

石琴姣,五十六岁,年轻时曾是色边侗寨技艺超群的绣娘,在乡镇医院当过医师,工作之余痴迷于几近失传的侗族豆染,多次到邻村买来豆染物件进行研究,并走访数十位老人,以了解豆染的复杂的工序和图案,如今已娴熟掌握豆染技艺,曾在州级和县级手工艺大赛中,荣获多个奖项。

专题 # 以匠心 筑经典

文 / 吴再忠 图 / 黄震 张强

图文编辑 / 黄聪

美术编辑 / 管配

编审签发 / 李枫

相关标签

贵州 乡愁 春节 母亲 安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