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19-03-21
匠心贵州之琵琶:我有歌声万万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贵阳晚报、ZAKER 贵阳携手华润置地,推出 " 匠心贵州 " 活动,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形式,陆续报道六位贵州民间匠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智慧,同时挖掘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

今日,推出第二篇报道——琵琶制作工艺传承人石方庆。

" 饭养身,歌养心 ",能歌善舞的侗族人,把这句朴素的生活哲言,演绎到了极致。

在 " 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 的黔东南,唱歌,是当地少数民族最为热衷的娱乐方式。年长者教歌,年轻者唱歌,年幼者学歌,一度是侗寨独有的风景。

侗歌种类繁多,最负盛名的当属侗族大歌,这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音乐形式,曾惊艳国际舞台。在侗族地区,与大歌齐名的,还有流传范围相对较窄的琵琶歌。它演唱时,需要琵琶伴奏。

民族传统文化逐年回暖,在盛行鼓藏节和踩歌堂的南侗四十八寨地区,琵琶歌是这些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曲目。遗憾的是,琵琶工匠早已难觅踪影,依旧坚持手工制作琵琶的石方庆,孤独又特别。

" 琵琶似解余心曲 "

传统弹拨乐器琵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历经演变,甚至传到了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地。

作为侗族人最喜爱的乐器,侗族琵琶是民族交融而来的。" 侗族琵琶,由琴头、琴杆、弦轴、共鸣箱和弦组成。" 石方庆边推刨子边说,六十九岁的他,曾在榕江县朗洞镇色边小学任教,当过校长,如今退休有近十年了。

这十年期间,他开启生活另外的一扇门——学习制作芦笙,整理濒临失传的芦笙谱,跟村里的老人学编艺。这些手艺活,帮他拿过县级手工艺大赛金奖,也为他带来了 " 非遗传承人 " 的头衔。

傍身本领越来越多,但石方庆最钟情做琵琶,他学到这门手艺二十多年了。

与琵琶结缘,是在色边侗寨组织的一场文艺交流演出当中,当时邻村女歌手急需借用琵琶,三百多户人家的色边侗寨,没有找出一把可用的。本就热衷于手工艺和民族传统文化,石芳庆决心学做琵琶。

村里的琵琶工匠,都已离开人世,他在阁楼的旧物堆里,翻到了一把破旧琵琶,用这把旧琵琶当教材,他花了七年时间。

七年不断摸索,总算掌握了这门工艺。" 学做琵琶,我并没有打算靠这门手艺吃饭,当时想的是传承民族文化,毕竟琵琶歌历史悠久,琵琶制作值得花精力和心血去学。" 石方庆说。

的确,侗族琵琶歌履历辉煌。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榕江县晚寨八名琵琶歌手,被邀请到中南海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此后,榕江三宝琵琶歌参加全省文艺汇演,演出曲目被录制成唱片,在全国范围内发行。

荣耀不止于此。

侗族琵琶歌 2006 年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继大歌之后,琵琶歌开始受到关注。车江琵琶歌、晚寨琵琶歌、平架琵琶歌、六洞琵琶歌、寻江琵琶歌等这些分支,被深挖和多维度解读。琵琶歌名曲《丢久不见常相思》,也频频登上综艺舞台。

保护琵琶歌的呼声渐起,石方庆认为,歌声要保护,伴奏的乐器也要保护。他身体力行,把整个人埋进了琵琶堆当中。

" 听罢琵琶动远思 "

侗族琵琶的制作,有两个环节最关键,一个是共鸣箱,另一个是琴杆长度与共鸣箱宽度的比例。

琵琶制作工艺繁琐耗时,在木材的选择和打磨上,需要极大的耐心。石方庆说,虽然琵琶与侗笛、芦笙合为侗族三大乐器,却缺乏保养的传统,因此不能淋雨,也不能放在太干燥的地方。

石方庆还记得,祖辈传授琵琶歌,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没有文字记载。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使用汉字谐音字记录。在制作琵琶之余,他也将部分琵琶歌,用汉字谐音字记录并保存下来。

谈到琵琶歌,石方庆如数家珍:" 琵琶歌分抒情和叙事两种。抒情琵琶歌,大多用于侗族青年男女行歌坐月时的曲子。叙事琵琶歌,则是作为在鼓楼、花桥和踩歌堂演出时用的曲目,很多都带有教育和宣传的味道。"

了解琵琶歌,在某种程度就是了解琵琶,因为在侗族琵琶歌中,歌声与琵琶高度融合。侗族语言有十余种音调,琵琶歌的调性极为丰富。石方庆说,只有琴声与人声完美交融,才能唱出真正的侗族味道。

人声决定琴声,石方庆还是调音高手。

琵琶歌的曲调,有超过上百种,其中还有大调与小调之分,歌唱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的整个历史,包括神话传说、生产经验、婚恋爱情、风尚习俗等,歌脉悠远。

无论是为琵琶调音,还是扮演侗歌记录者,石方庆认为,都没有制作琵琶难。

琵琶的琴体,整块多为杉木、梨木或楠木,尺寸也因人而异,呈圆形的共鸣箱,蒙以杉木面板。" 大的琵琶,音色柔和低沉;一般的琵琶,音色明亮甜美,小的琵琶,音色清脆悦耳。"

梨木和楠木,现在越来越难找了,他在选材上都改用杉木," 最好是被雷击过的,祖辈说这样的杉木,音色更好。"

" 还来此处听琵琶 "

琵琶构成,看似简单,考验的却是工匠之心。

选材、设计、刨料、画线、凿孔、锯木、定型、上弦、调音 ……

为让工艺变得更精致,石方庆在制作琵琶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不少经验。比如 " 一料二线三打眼 ",讲的就是刨料要平整光滑,画线要笔直准确,打眼要方正通透;再比如 " 长刨刨得叫,短刨刨得跳 ",说的是长刨锋利,推刨时会发出响声,短刨的声音清脆明亮。

刨子好坏,影响琴身的平滑度。

琵琶制作工序,要涉及到开料、选料、刨料和组装,这其中无不体现着工匠的技术。随着技术进步,木匠工具种类逐渐增加,功能更是得到了细分和完善,像凿子、刨子、墨斗等传统工具,正被逐渐被各式各样的机器所取代。

石方庆依旧坚持纯手工。电锯的锋利感,让他有些忌惮。打磨机的摇摆度,也被他拒绝了。

工具箱里的那套工具,看起来陈旧而老套——花纹模糊的墨盒、效率不高的锯子、木条制成的水平尺 ……

周边村寨的琵琶工匠,早就寥寥无几,甚至石方庆所带的徒弟,也在打工和返乡中反复来回,好在传统文化进课堂,给他带来了更多机会。

榕江车民小学、湖南新晃县、色边小学、朗洞中学 ……,这些断断续续的订单,每单都够他忙活小半年。

闲暇之余,石方庆喜欢抱起做好的琵琶,拿着弹片,唱或新或旧的琵琶歌,他说:" 用传统工具做的琵琶,音色更好也更有韵味,它像艺术品。"

以匠心,筑经典。头杆弦箱轴装进百种曲调,大调小调唱尽世间情感,幽梦一帘难与共,唯将心语寄琵琶。千年如斯,匠心所致。

人物简介:

石方庆,六十九岁,非遗传承人,侗族琵琶手工艺制作者。三十余年前自学琵琶制作,先后带出五名学徒,曾在榕江全县手工艺大赛中摘得金奖,擅长琵琶、芦笙、竹编等工艺,其制作的琵琶已有数百把,整个制作过程纯手工。

专题 # 以匠心 筑经典

文 / 吴再忠 图 / 黄震 张强

图文编辑 / 黄聪

美术编辑 / 管配

编审签发 / 李枫

相关标签

贵州 方正 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