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03-23
深晚专访丨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生命印记——南极之巅》毛一雷做客中心书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3 月 23 日下午,《生命印记——南极之巅》作者毛一雷做客深圳书城中心城,讲述登顶南极冰盖之巅的传奇之旅。

" 南极冰盖最高点 "、" 外科医生毛一雷 " ——这种不太可能的 " 遇见 ",却在 2008 年底 " 遇见 " 了,从而发生了一段不可复制的非凡故事。

▲毛一雷

毛一雷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他曾担任中国第 25 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的随队医生,亲历了史上最艰巨的一次南极科考行动——在南极冰盖最高点 Dome A(冰穹 A)建立昆仑站。

▲中国南极昆仑站

从南极归来后,毛一雷将 " 一个外科医生的南极探险之旅 " 写成《生命印记——南极之巅》一书。他写下一段段这样的文字:

" 一整天呼啸的暴雪,12 级的飓风。深刻体会:所有的高科技和先进技术,在这里最多只能做到使我们不被冻死和饿死,人类的力量和大自然的威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

" 以往听说过‘无人区’,表明那地方环境极端恶劣,人类不能生存于其中。但南极内陆冰盖的条件更加险恶,别说人类或动物没法生存,就是微生物、细菌都不能存活 ……"

▲路上风暴

与科考队员或与随队记者不同,毛一雷以日记为体裁,完全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创作此书。看似简单的体裁,却因为惊心动魄、潜伏着生死考验的经历,让人读来拍案叫绝。这些日记,都是毛一雷在赴南极冰盖之巅的四个多月间,以录音笔形式记录的。

▲雪龙号与企鹅

作为读者,深晚记者的最直观感受是:" 读完这本书,就像真的去了一趟南极。" 文字表达有很多种打动读者的方式,而在《生命印记——南极之巅》中,记录本身就很有力量。

据悉,此次活动是 " 书店里的大学公开课 " 首讲,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深圳市阅读联合会主办,深圳书城新华书业连锁总部有限公司、深圳书城中心城实业有限公司承办。

▲从左至右:主持人王海东、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毛一雷、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冰川室主任李院生

活动当天,中国第 25 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队长李院生也作为特邀嘉宾,与毛一雷进行对谈,共同回顾那段难忘的岁月,并探讨南极科考的重要意义。李院生现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冰川室主任、中国南极昆仑站首任站长,被毛一雷亲切地称为 " 战友 "。

23 日下午,《生命印记——南极之巅》讲书会正式开始之前,深晚记者对毛一雷进行了专访。

▲雪龙号在海冰区

我有两条命都是捡回来的

记者:是否出发时,就已经做好为这段 " 旅程 " 写日记的准备了?

毛一雷:是的。从一开始,我就把这段南极之旅当做探险之旅。出发的那年,我已经 44 岁了,年龄不小了。我想,以后肯定没有机会再去南极内陆,希望能记录点东西,留下一些特别的记忆。最初,想带笔记本电脑。后来一个央视的记者朋友建议我带录音笔,因为录音笔记录的信息量会更大。

▲艰难的冰盖之路

记者:我们都很好奇您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毛一雷:这种体验不是某一刻的体验,而是整整这个行动中的体验。兴奋、好奇、激动、恐惧、成就感 …… 这种感受应该都有。

▲驾驶雪地车的毛一雷

记者:读了全书,发现您在队里不仅仅是一个外科医生,几乎已经是一个 " 队员 " 了。

毛一雷:是的,我主动请战承担了大量工作,比如厨师、机械师、建设施工队员的工作。我全程独自驾驶雪地车运送物资和油料,作为先遣队成员参与了前期任务。当然,作为医生,我更要为恶劣环境下身体出现不适的队员提供及时医治,还要在南极冰盖上完成两项医学科研的数据采集,为在极端环境下人体生理变化研究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毛一雷作演讲

记者:那么,在这 4 个多月的南极之旅里,最难的是什么?

毛一雷:很难讲最难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我只能说,我体会到了我这辈子不可能用其他形式体会到的经历和感受。在书中,我平铺直叙地把整个探险过程都展现了出来。里面有你从未经历过的高原、从未经历过的寒冷。回来后,有人问我:" 到底南极冷还是北极冷?" 我可以告诉大家,地球上最冷的气温——零下 82 摄氏度就是在南极测量到的。

再说一个细节。我们从中山站往南极冰盖最高点出发时,全程几乎没有任何参照物,只能跟着 GPS 朝着一个莫名其妙的方向开。就是,你出发的时候,身边都是白茫茫的冰雪;而你无论开了多少天,下车后,你看到的几乎和出发点一模一样。你能想象这种极限吗?

开雪地车的时候,因为风雪,视线差,跟不上车队,我有两回在冰盖里走丢了。GPS 没电,步话机也联系不到人,我当时想,我肯定要死在这里了。两次都等到了队友回来找我,可以说,我有两条命都是捡回来的。

▲南极的企鹅

大自然面前,人类惟有敬畏

记者:你希望读者能够从你的文字中,得到什么?

毛一雷:首先,我们一定要敬畏自然,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是非常渺小的。在它面前,我们惟有敬畏。

第二,我想告诉更多人,生态环境是如此脆弱。在南极企鹅是不能被抱的。因为这种行为,会让企鹅的心跳加快。企鹅的心跳一加快,就会消耗更多的能量。打个比方,如果有十几只企鹅被人类拥抱过,就可能有两只无法越冬,因为能量不够维持。企鹅种群少了,下游的种群就会变多,从而就打乱生态平衡。

第三,我想让更多人看见,中国科考队队员们面对南极恶劣环境时坚强乐观的精神面貌。在这次特别的旅程里,我终于深深体会了什么叫 " 战友 "。我从小到大经历了各种关系,比如亲人、发小、同学、朋友、同事。但我比很多人多一种关系,那就是 " 战友 "。这是一种共同经历了风险、经历生死之后形成的牢不可破的关系。我们可以随时互损、对骂,因为底气是:我们是战友。

▲讲座现场

记者:从南极回来之后,给您带来了什么改变?

毛一雷:我首先变成一个高血压病人。哈哈(笑)。

很多人可能期待着诸如 " 从此改变了我生命的轨迹 "、" 从此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 等感言。但是,当我重新搜索这一段记忆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缺少这种被认为 " 理所当然 " 的感受。当一个人经历了生死考验,总是应该会有很深的感触的。但目前我没有。再次细细重读我的南极日记时,我有种恍惚的感觉,就像这一切都是上辈子发生的事,离现实是如此的遥远。

▲ Dome A ( 南极冰盖最高点)

我知道这段经历肯定给我的后半生带来改变,因为不可能没有改变。但我至今都无法总结出这种影响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知道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天会不会突然对此有所顿悟。但我想:一个人的经历就是他宝贵的财富。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除现场图外,其余图片均摘自《生命印记——南极之巅》)

相关标签

南极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