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19-03-26
史上第一考霸公务员,却因得罪Boss被除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

上个周末参加了江苏省考的小伙伴们,一定都在心中默默憧憬着这一幕。

要知道,今年江苏计划招录 6507 名公务员,参加考试的却有 32.6 万余人,考上公务员的机率,只有五十分之一。

△ 2019 年江苏省考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赵杰 摄

真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但是在古代,想考上公务员,更难!古代科举三年一次,要经过多场考试,而录用人数只有三四百人。

1 在古代,想要获得参加科举的资格,你得通过三场 " 海选 "。考过了县试、府试两场,你就可以成为童生了。之后参加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考中的就是秀才,算是有了功名,拿到了科举考试的准考证。

下一场考试是乡试,在省城举行,相当于现在的省考了。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在秋季举行,又称为秋闱。考试过关,你就可以 get 举人称号,准备动身进京,参加国考了。

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一般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又被称为春闱。通过会试你就可以拿到贡士的 offer,有资格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了。

殿试和现在的面试差不多,面试官是皇帝本帝,不过你也不用太紧张,这场考试不刷人,只是排名次。殿试之后,考生们才能够正式授官,完成鲤鱼跃龙门的最后一跃。

2 说了这么多,只是做个铺垫,让你们感受一下这位明朝公务员到底有多牛!

他叫黄观,一口气连续考完这六场考试,场场都是第一,放在现代是妥妥的国民学霸啊!也有一种说法,说他乡试略有失手,只考了一个第二。

不管是哪种说法,黄观的成绩单都已经漂亮到令现在的考公大军羡慕嫉妒恨了。这位传奇人物,乡试、会试和殿试都是在南京考的。凭借着对边防问题的独特见解,黄观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黄观在殿试策论中极力主张 " 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 ",取殿试一甲第一名,喜提状元称号,被授翰林院修撰,那一年,他才 27 岁。

翰林院修撰是个啥官?其实只是个从六品的官职,主要负责掌修国史、实录,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说到底就是皇帝的秘书。

像黄观这样的考霸,自然是官运亨通,升职速度惊人。到了洪武二十九年(1396 年),他就升任礼部右侍郎,这回可是正三品呢,也算是正式进入了朝廷的管理层。

这一年,他改了名字。黄观父亲年轻时家中贫苦,不得已入赘一户许姓人家,因此黄观出生后姓许,叫许观。殿试金榜上,他的名字还是许观。直到升职为礼部右侍郎,许观上奏朱元璋,请求恢复了黄姓。

3 黄观升职加薪的步伐并没有停。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但是祖孙两代皇帝都很器重他。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

大概是考状元和光速升职用光了所有好运气,一场皇位之争正在酝酿,他的厄运也在渐渐逼近。

燕王朱棣开始蠢蠢欲动,想要夺位了!机智如黄观,必然要提醒建文帝,傻孩子,你叔叔要造反了,你赶紧扣押着,别给他机会!可惜,建文帝真的是个傻孩子,心眼实诚,顾念亲情,没有听劝。

当时,燕王朱棣仗着自己是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建文帝。群臣都畏惧燕王的权势,敢怒不敢言,只有耿直 boy 黄观敢直接开怼:" 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 "。

△视觉中国供图 明成祖朱棣

小心眼的朱棣自然在心中的小账本里,狠狠地为黄观记上了一笔。

建文元年(1399 年),燕王朱棣在北平以 " 清君侧,靖国难 " 为名起兵,挥师南下,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用了四年的时间,就打到长江边上,直逼南京。在朱棣公布的 " 文职奸臣 " 名单里,黄观名列第六。

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甚至把玉玺都交给了黄观,让他持玉玺前往长江上游一带募集兵力,同时指挥其他地方军队北上赴援,以图击退朱棣军队。

当他行至安徽安庆时,听说南京已陷入燕王之手,建文帝驾崩,不禁仰天长叹,万念俱灰。船行至今池州乌沙罗刹矶时,黄观郑重穿上官服,向东拜了几拜,愤然投江自尽。

这位状元郎的悲惨故事,还没有结束。他住在南京的家人,也遭到了朱棣的残酷报复,门中 100 多人惨遭诛杀。

《明史》上说,朱棣为羞辱黄观,把他的妻子翁氏和两个女儿赏给象房(今象房村)饲养大象的象奴。翁氏趁这伙人夺了她们的首饰去买酒肉之机,急忙带着两个女儿赴淮清桥投河而死。

这样还不够,朱棣的火气还没消,硬是逼着史官修改历史,将黄观从登科榜上除名。

4 黄观平反昭雪,是近 200 年后的事情了。

万历二十四年 ( 1596 年 ) ,明神宗朱翊钧为黄观平反,补谥 " 文贞 ",在黄观的家乡贵池上清溪建黄公祠,在县城重建状元坊。同时,在南京翠屏山建衣冠冢,并在秦淮河畔建庙祭祀。

相传,黄公祠内有一块 " 血影石 ",故事的来源是《明史列传》。黄观的妻子翁氏投水时,曾呕血于桥旁的一块大石头上,血迹在石上形成翁氏影像,阴雨天就会显现,泼上水,影像更加清楚,显愁惨之状。

其实,这样一门忠烈,自然会引得百姓钦佩,在黄观尚未获得朝廷平反时,也早已有人悄悄祭奠他。据明代《南京都察院志》记载,明宣德年间,便有人在黄观故居附近为他立祠,还用土地庙来做掩饰。

黄观曾经居住的地方,就在南京夫子庙文源桥下的石坝街。1988 年重建的文源桥,前身其实是一座古桥,最初的名字是 " 黄公桥 ",就是为纪念黄观而命名。

叫 " 黄公桥 " 时,它还是一座木桥。1986 年此桥整修时,人们发掘出一块大清同治八年的《黄文贞公传》石碑,这块碑原来就立在黄公祠中。

如今,站在夫子庙的文源桥上,便可眺望到江南贡院旧址,那应该是最令他骄傲的地方吧,却也是他令人唏嘘的仕途生涯的开端。

如果他没有参加科举,在乡野做一位教书先生,应该会桃李满天下吧!如果没有靖难之役,凭他的才学和见地,可以好好地辅佐建文帝,或许能成就一代盛世呢。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张然

(编辑 蒋文嘉)

相关标签

公务员 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