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9-03-26
《芝麻胡同》带火北京酱菜,可你知道吗,南京酱菜同样不简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 王子扬)酱菜,是很多人下饭的必备之物,但你了解酱园吗?近日,电视剧《芝麻胡同》收官,这部剧自从开播以来,就一直话题不断。《芝麻胡同》讲述了关于酱园的故事,是一部京味儿十足的年代剧。可你知道吗?在南京,酱菜也一度是人们生活必需。

△《芝麻胡同》剧照

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南京市档案馆就有一批有关酱园、酿造业变迁的档案。原来,南京酱园业一度非常兴盛,曾经出过全国知名的酱菜品牌,还曾有三帮各有特色的酱园云集 …… 那么,这些老酱园,现在还在吗?

南京曾有全国名牌 " 阿蓝 " 小菜

△酱菜

" 在清朝乾隆年间,南京曾有当时全国著名的酱菜品牌‘阿蓝’。这大概算是南京最早在全国扬名的品牌之一了。" 南京市档案馆史料开发利用处副处长王伟介绍,清乾隆五十六年," 阿蓝 " 小菜由南京承恩寺僧人制作,有 " 最精阿蓝菜 " 的美誉。

过去,制作酱油酱菜的地方,叫 " 酱园 "。南京调味品生产历史悠久,明嘉靖九年,制酱、制醋业已很兴盛。清《金陵物产风土志》记载:" 盐制竹笋、莴苣、生姜、豆椒各种曰小菜。" 到了清咸丰四年,整个南京城的小菜酱园都被封,而由 " 浆人衙 " 来主管制酱油和酱菜。" 浆人衙 " 有总馆和分馆,设在南京的花牌楼大街,总馆开浆园,分馆制酒浆、作料和酱菜。另外主制醋的机构设在北门桥一带。

南京这些地方,曾有三帮酱园聚集

科巷、建康路、新街口、长乐路、白下路、大光路 …… 你可能不知道,南京的这些地方,曾经是不少知名酱园的聚集地,还形成了三种不同特色。

王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清末民初,南京的酱园业形成了具有京、扬、绍三帮特色的酱园。" 京邦 " 师傅来自安徽和县、含山," 扬邦 " 来自扬州," 绍邦 " 来自绍兴。

" 京邦 " 酱园,代表产品有萝卜响、酱头菜等。小有名气的有科巷内的万茂酱园,还有建康路的陈义隆、新街口的陈义昌,长乐路东的聚美,以及荣美、源大等酱园。

" 扬邦 " 酱园生产的名品种有乳黄瓜、罗卜头、香条等。升州路徐恒大总店,淮清桥及钞库街有两处分店。徐恒大生产的芝麻辣酱、黄豆辣酱评为全省第一名,姜汁甜醋为省第二名。白下路的三星酱园生产的 " 三星瓶秋 ",珠江路的同和酱园生产的糖醋蒜头也颇受欢迎。水西门外精美酱园,生产各种瓶装及散装辣酱。

" 绍邦 " 的特色品种是各种腐乳,有白下路万康新、大光路福康等酱园。清咸丰年间,有名叫 " 全美 " 的酱园,经营小块棋方、醉方两种,用坛子装售;后来又增加了火腿腐乳、虾子腐乳,用罐头装;还自做糟鱼、腐乳螃蟹。

名噪一时的酱园已经变身成为金店、奶茶店

" 上个世纪 80 年代后,‘南京酿造公司’的成立,可以视为‘酱园时代’终结的标志。前面是店铺,后面是酱园,这种传统的产销模式被工厂流水线生产然后供门店销售取代。" 王伟介绍。

曾经的酱园,后来大多被改并为酱品厂或门市部,但仍保留各家酱园生产技术上的特色,及上好的品种供应市场。慢慢地,那些曾被打上各自酱园店烙印的酱油、酱菜,开始走上瓶袋灌装的标准化生产之路。

现在的南京城几乎已经寻不到酱园的踪影了。现代快报记者按照档案记录探访了当年的这些老店,曾经的招牌 " 陈义隆 " 后来成了一家奶茶店," 陈义森 " 的地址而今建了一家金店。还有当年水西门外名噪一时的 " 精美 ",如今也没了踪迹。

水西门附近的小公园里,在此处生活了一辈子的丁奶奶回忆起小时候酱园买酱的情景:" 小时候没有什么好吃的,每次经过酱园门口,闻着那个味儿就口水直流。当时,附近的居民都喜欢到这里来买,店铺很兴旺。" 丁奶奶说,她当时最喜欢的大头菜、萝卜干,还有宝塔菜和乳黄瓜什么的。配上米粥一起下肚,就是儿时最美好的回忆。

丁奶奶还表示,现在她再买酱菜一般会去大型超市或者菜市场," 现在的品种不如以前那么多了,味道好像也不如以前那么好了,最重要的是,再也吃不出记忆里的那种感觉了。"(本文图片均由视觉中国提供)

(编辑 王鹏)

相关标签

南京 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