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3 月 30 日,《汪曾祺全集》新书分享暨签售会在南京书展举行,汪曾祺长子汪朗、女儿汪朝,著名作家毕飞宇一起和现场两百多名读者分享他们心中的汪曾祺。毕飞宇说,汪曾祺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学的。汪朗、汪朝则分别从生活中的汪曾祺,全集的编辑历程,介绍了汪曾祺其人其文。
△ 南京书展《汪曾祺全集》发布现场
在万千 " 汪迷 " 期盼中,人民文学出版社倾力打造的《汪曾祺全集》于 2019 年 1 月出版。该全集收入迄今为止发现的汪曾祺全部文学作品以及书信、题跋等日常文书,共分 12 卷:小说 3 卷,散文 3 卷,戏剧 2 卷,谈艺 2 卷,诗歌及杂著 1 卷,书信 1 卷,并附年表,共 400 多万字。
△ 汪曾祺全集
汪曾祺从 1940 年开始发表作品,其创作生涯历经半个世纪,跨越两个时代。他的创作,小说、散文、戏剧、文论、新旧体诗等诸体兼备,皆取得很高艺术成就,堪称文体家。又兼及书画,多有题跋,以博雅名世。他的作品,深受中外读者喜爱,也是文学研究者普遍关注的对象。为此,人民文学出版社发动社会力量、组织专家学者,钩沉辑佚、考辨真伪、校勘注释,以 8 年时间编辑出版这部《汪曾祺全集》,其编辑工作的三大亮点,凸显《全集》品质:一是,全集贵 " 全 ",收文最多;二是,讲究底本,校勘精良;三是,每篇有题注,提供了汪曾祺每一篇作品的版本信息。
△ 毕飞宇
毕飞宇是江苏兴化人,与汪曾祺的老家高邮相距不远,可以说是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在广袤的苏北大地上,写作者们特别喜欢学汪曾祺,但他认为," 汪曾祺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学的 "。汪曾祺语言的朴素、干净,与他所处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当那个文化背景没有了,汪曾祺也就没有了,成为一种高不可及的范本。" 对于《汪曾祺全集》在南京书展发布,毕飞宇表示,"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把汪曾祺带回家。"
△ 汪朗
在儿子汪朗眼里,老头儿在家里地位不高,谁都可以说他的不是,家里人都不把他当个作家,而是当个厨子,家里的一日三餐,从买菜、洗菜到烧菜,都是老头儿一人全包," 全套服务,全心全意 "。做完饭画画、写字、写作,翻看父亲的全集,里面有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是 60 岁之后才写的,可见父亲是个勤奋的人,也是个写作效率极高的人。
△ 汪朝
汪曾祺女儿汪朝全程参与了全集的编撰出版工作。她说,为了守住底本规矩,各卷主编在全国南北各大图书馆搜求,踏破铁鞋,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校勘校订文字,也是考验细心耐心的慢功夫,拿着放大镜,摊一桌书,是编辑工作经常的情景,常常为辨认一个字、校正一个字而欣欣然。
举个例子,《侯银匠》有一句 " 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软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 ",历来市面上各种版本都是 " 吃焖饭 "。后来通过扫描原稿放大了看,发现 " 焖 " 字实应为 " 烂 " 字。汪先生手稿常是繁简夹杂,此处应该是繁体的 " 爛 ",右边的 " 门 " 字给简化了,而且从上下文看," 硬 "" 软 " 描述的都是米饭的软硬程度," 烂 " 比 " 软 " 更甚一层。如果是 " 焖 ",忽然变作煮饭的方式,逻辑上也不对——一字之易,颇费思量。而类似的情况太多了,特别是民国时期报刊上所载文本,因为年代久远,字迹剥落或漫漶,许多字难以辨识,编者经常要跑不同的图书馆去找另一份同期报刊,互相对照以确定一个字 ……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 " 全集 " 编了这么久。
(出版方供图 编辑 魏如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