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3 月 30 日,豆瓣人气作家、家乡的自然书写者沈书枝的最新散文集《拔蒲歌》在南京发布。该书是作者的第三部散文力作,其情愫与内核仍是作者一贯的写作主题 " 还顾望旧乡 "。不同的是,在新作中这 " 还顾 " 的内容既包含过去,也写及现今。在乡村日渐凋敝,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用真诚质朴的文字,为读者记录下从过去到现在乡下的生活。
《拔蒲歌》的书名,来自南朝的民歌《拔蒲》:" 青蒲衔紫茸,长叶复从风。与君同舟去,拔蒲五湖中。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沈书枝在书的序言中表达,很喜欢这名字中所包含的情歌意味,希望那种摇曳婉转的风致能够浸入书中。
《拔蒲歌》以《儿童的游戏》为开篇,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下常见的儿童游戏做了一番别有童趣的讲述。实际上,在物质生活普遍相对匮乏的八九十年代,全国儿童所能接触到的游戏大致相似,踢毽子、跳皮筋、抓石子、打弹珠 …… 在作者以儿童视角的记述中,一代人的共同回忆被唤醒,让读者一下子回到了天真的童年时光。
开篇之后,该书共分为三辑," 红药无人摘 "" 瓜茄次第陈 " 和 " 与君同拔蒲 ",分别从野草花树、南方吃食、少年心事及如今城乡两地的生活等日常气息十分丰盈的角度出发,书写北漂异乡人眼里的 " 南方家乡 "。从皖南到北京,漂泊在外的经历赋予了作者重新审视家乡的视角,而成为家乡的自然书写者,也一直是她创作的源动力。
"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是沈书枝的文字往往留给人的印象,然而她的 " 博物学 ",有着更为生动与丰富的内容。对于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花草树叶基本上只是作为一种比较单纯的审美价值而存在。但沈书枝笔下的风物不仅有自然之美,还跟其自身的乡土生活经验有着密切联系,进而又与一个地方的乡俗民情相关联。
尽管沈书枝一直以 " 南方家乡 " 作为写作内容和抒情对象,但她在文章中传达的并非城乡对立的流行观念,或是对农村图景消逝的缅怀,甚至 " 故乡 " 一词,她都会尽量避免使用。沈书枝认为,长久以来,这个词变得有些自然地指向 " 消逝 "" 乡愁 "" 再也回不去 " 之类的情绪。她希望自己做到的是不虚美,也不苦难化,只是安静地记录自己记忆或目下所经历的较贴近于真实生活的农村与城市,风物与人情,其美好与艰辛,都在节制的叙述之中。
沈书枝出生于八十年代的皖南乡村,南京大学古代文学硕士毕业,近年来,在非虚构写作领域逐渐暂露头角。2013 年出版第一部散文集《八九十枝花》,2014 年获 " 紫金 · 人民文学之星 " 散文佳作奖。2015 年凭借作品《姐姐》获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非虚构组首奖。2017 年出版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以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为切入口,记述了几十年来一家人的生活变迁与姐妹五人的生命历程真实而触动人心。
(出版社供图 编辑 魏如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