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04-01
深晚领读|消失的历史可以反照我们的当下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是不是消失的历史可能反照我们的当下?

问这个问题时,在芝加哥大学进行电影研究的张真开始反思历史研究的定位,她觉得它应该是一种活的学术、活的历史。可以提供一种参照,让我们反省当下发生的事情。于是,做出了一个决定——做中国早期电影研究。这个决定得到她的导师、早期电影研究领军人物米莲姆 · 汉森的支持。

当时的芝大,聚集了一批著名的教授、学者,如霍米 · 巴巴、汤姆 · 米切尔、米莲姆 · 汉森等等,他们在后殖民批判、艺术史论、现代主义、人类学等领域有突出的表现,整个校园呈现一种思想解放的状态。作为研究生的张真完全沉浸其中。其时欧美国家正重新打捞并修复早期电影,突然呈现出来的数量和质量让张真发觉电影前史尤如一个胚胎,爆发着巨大的能量。她不禁发问:中国有没有这些东西?

现在回头看,张真无疑是幸运的。芝加哥大学收藏有一批中国早期电影的录像带,有很好的东亚图书馆藏书,有民国时期的图书、报纸、杂志,有老明星的回忆录,还有台湾、香港出版的电影书。

正是这个时候,张真看到《劳工之爱情》(张石川导演郑正秋编剧),这部残存最早的中国叙事电影尽管影像质量很差,她还是激动无比,并通过文本阅读,考量其生态环境,写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为她研究中国早期电影的主题打下了基础。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文化和道德景观,在张真眼里颇具实验性和多样性,她聚焦于 1896 年电影传播进中国至 1937 年有声电影初生这四十年。

可残片太少了,1920 年代前的几乎无从查找,张真把程季华在《中国电影史》里提到的片名一一列出,到资料馆查阅,还去了上海、北京等地七八所图书馆,复印早期报刊,寻找相关中文书籍。" 找这些资料也在帮助我思考,接近历史真相。"

历史研究是一种叙事方式,要找到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切入点,才是关键。张真运用了导师米莲姆 · 汉森的 " 白话现代主义 " 理论和汤姆 · 甘宁的 " 吸引力电影 " 理论,立足于上海,把上世纪初胡适陈独秀发起的白话运动与上海电影之间所构成的关系,放置于二十世纪初现代性的世界景观中,在语言、城市主义、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的背景下,聚焦其充满张力的都市化和现代化的历程。力图展现上海通俗电影以及它所承载的白话文化,在一个有开拓性和包容性的公共空间上,调剂各种价值观和理念的冲突。

张真所指的白话,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 " 加工器 ",即语言的、视觉的、官能的、物质的,融合外来与本土、前现代与摩登、高雅与低俗,以及电影与其他文化形式。

她以 1931 年上海明星公司出品的故事片《银幕艳史》为个案入手。该片是只留存第二部分的残片,讲述了一个原先当过妓女的女演员事业的兴衰。其独特性在于它直接展示了发韧时期上海电影界的诸多层面,我们甚至可以在影片的剧情中看到不同摄影棚同时开拍的其他电影,如当时红极一时的《火烧红莲寺》《红泪影》《啼笑因缘》《钱魔》,银幕上下虚构与纪实,电影世界与现实生活,交替呈现,互相融合。张真认为该片的重要性在于引导我们通过镜头去探究那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遗憾的是,这个经典的文本范例几十年来没有得到电影史学者的重视。

此外,《劳工之爱情》,侯曜和他的《海角诗人》《一串珍珠》,孙瑜编剧执导的《体育皇后》,甚至早期有声片的实践之一《雨过天青》《银汉双星》,以及马徐维邦《夜半歌声》,都成为张真的研究个案,她通过打闹喜剧、情节剧、武侠片、恐怖片这些特殊的电影和模式,进行文本互读。

在张真看来,中国语境中的影像白话展现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除包括对话、文本等语言因素,包括剪辑、声音、布光等影像元素外,还包括滋生白话文化的沃土,如茶馆、戏院、评书、通俗小说、音乐、舞蹈、绘画、照机和其他现代摩幻奇景,它打破了影像与非影像、前现代与现代、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界限,在创造本土模式与对外来影片进行模仿的辩证统一之下,中国默片与早期有声影片的实践,对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全球性白话以及其他变种,表现出一种充满活力的占用。因此无论在本土还是国际层面,在语言还是影像领域,早期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和现代视觉文化贡献了一种上海洋泾浜式的独特现代主义商标。

这是一种新的视角,像一盏灯,照亮了研究的各个角落。

研究成果后来成了我们眼前的这一部专著,以电影片名《银幕艳史》为书名,以英文成稿,于 2005 年电影百年之际出版。也因此,时为美国纽约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张真获终身教授资格。

从断代的跨度上,《银幕艳史》可以算是研究中国早期电影的第一本专著。

2005 年张真经出版大家沈昌文的女儿沈双牵线,回国与时任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王为松商讨出版事宜,中文版于 2012 年出版。时隔七年,此次推出修订版,补充了三篇文章,《侯曜,格里菲斯 " 热 " 与中国早期通俗剧的文化生态》《白话现代主义和中国电影研究》《胡碟 / 电影皇后与文化偶像》,是她基于电影文化史延展到其他范畴的新的研究成果。

张真一直在强调电影与历史的复杂互动,以及电影文化的历史如何对抗并修订对现代中国历史的一些既定俗成的叙述。" 任何历史都只能是残破不堪的认识,我不是在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墓中发掘出上海电影的过去的,而是在一个充满困惑的当下遭遇了它的点点滴滴和幽灵,正因为生存在此时此刻的此处,这一遗产不可避免地继续影响我们的今天和未来。"

今天,我们从文字时代进入到图像时代,进入到数字化时代,进入到新媒体时代、跨媒体时代、屏幕城市时代,甚至进入到个人影像时代,长视频短视频微视频俨然成为生活日常表达、记录、传播的标配。影像的核级量变及其无处不在,让善于自我赋权的我们更加焦虑于影像变量中,我们极其迫切地想创造了一种能超越时间又可以安全存储历史真实的方式,让一种新的书写更加有效地重释、解构甚至引领后现代乃至未来社会。然而,面对剧变、躁动、无解和傍徨,消失的历史可以反照我们的当下吗?这是《银幕艳史》书写的出发点,也是想抵达的目的地。或许,从史学意义上讲,张真的中国早期电影和与之相关的现代性问题,能让我们比对并解读更加广阔的观影空间。

《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 1896 — 1937 增订版》

张真 著,沙丹、赵晓兰、高丹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9 年 1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姚峥华

相关标签

中国电影 喜剧 微视频 生态环境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