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有一类书专门聚焦于小科目小事物小节点,如时间、神话、鲸鱼、垃圾、鸦片 …… 以小窥大,爬梳资料,理清脉络,显现历史的恢弘,探寻其背后的意义。我们将之称为 " 小历史 "。今天,这里特地集合了六本好玩有趣的 " 小历史 ",让我们在书中领会常识之美。
(一)一部关于时间的百科全书
我们在指给我们时间的钟表那里找不到时间,无论是在钟表表面上,还是在钟表器具之中都找不到。同样,我们也不能在现代技术的计时器中找到时间 …… 时间在哪里?时间到底存在吗?时间有它的栖居之地吗?
时间问题一直是哲学和科学的核心,探索时间的道路总会与科学和哲学的前沿同步延伸。科学上理解的时间可用于日常生活,却不能用于解释时间的本质;哲学上理解的时间被用于解释时间的本质,却不能为日常生活所用。如果本真的时间和非本真的时间及其关系得到澄清,那么这类问题是否会自然解消?
日前,一本有趣的关于时间的百科全书《时间哲学简史 - 关于本真的时间的考察》出版上市。
作者楚人以纵横两条线来论述时间的问题。在纵线上,他论述了从古希腊人到存在主义哲学中时间内在含义的嬗变,剖析了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等十余位著名哲人对于时间本质的开创性研究,并结合牛顿、爱因斯坦、霍金三位科学家对时间是什么的科学探索,完整地呈现了科学和哲学意义上的时间概念之差异与交叉影响,并梳理出探索时间本源的四条历史路径。在横线上,他具体分析了在 " 存在 " 路径中,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再到海德格尔如何逐步缩小时间的 " 藏身 " 范围,使后继者有可能找到本真的时间,同时发现非本真的时间,从而获得对时间的整体认知。
楚人 1977 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上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潜心研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90 年代走进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思想领域,集十年之功完成《老子原解》,而后又转向德国现象学研究。译著有《雅各布 • 布克哈特》,另译有莱纳 • 赛普《富有阴影的国度——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关于时间、生存与死亡的对话》等文章。
在《时间哲学简史 - 关于本真的时间的考察》一书中,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海德格尔,楚人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介绍了十余位顶尖哲学家的时间哲学,完整呈现了二千余年来西方哲人探索时间本质的所有可能途径。
《时间哲学简史 - 关于本真的时间的考察》
楚人 著
华侨出版社 2019 年 3 月
(二)从广义神话看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的集体记忆
草原的风、阿里山的花、兴安岭的雪、洱海的月;创世的神祇、射日的英雄、下凡的仙女、放歌的少年 …… 华夏儿女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的集体记忆,由神话学大师袁珂精选浓缩成了六百余词条,展现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宝藏。《中国故事:华夏民族的传说与神话》日前由后浪出版公司出品。
袁珂(1916 — 2001),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1946 年,他任职于台湾省编译馆,开始系统化地研究中国神话。1949 年回到四川,继续从事文学暨神话学的研究;1978 年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1984 年担任中国神话学会主席。
袁珂先生著述颇丰。1950 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 ( 合著 ) 等 20 多部著作及 800 余万字的论文。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以外,全国共有 55 个少数民族,蕴藏着生动活泼、奇伟瑰丽的神话传说,是极其丰富的文化宝藏。
袁珂耗费十年心血编撰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于 1985 年出版后大受欢迎,畅销海内外。但袁珂先生精益求精,对此书扔抱有遗憾:征引文献来自汉文古籍,侧重于汉族神话传说,少数民族神话除了古籍有征的略存数条外,几乎不占地位。于是又着手编撰另一部词典,不仅包括汉文古籍记载中的广义神话,还将少数民族的广义神话也补充进去。
少数民族神话词条部分,主要取材于毛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谷德明编选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选》,其次从江应樑的《傣族史》、李缵绪的《白族文学史》、胡仲持的《壮族文学概论》、齐木道吉的《蒙古文学简史》、富育光的《七彩神火》中补充材料。除此以外,更旁搜博采,搜集到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和汉族民间故事的小册子约七八十种,从广义神话的角度,择其适合编为词条者,编写了少数民族神话词条 530 多条。汉族民间口头流传的神话也编写了 80 多个词条,总共 618 条。其后他对稿本又作了增补、删减和文字修订,陆续增补了 40 多条,删减了无关紧要或是重复的几条。只有俄罗斯族,找不到可以引据的材料,暂付阙如。
经过整理发表在书刊上的少数民族神话,大都有文学化、故事化的倾向,往往情节复杂,篇幅较长。袁珂先生以浅近的文言缩写为词条,每个故事缩写为一个词条,几乎都是再创作,不仅勾画出故事的简略轮廓,还兼顾到细节的生动,匠心至致。
《中国故事:华夏民族的传说与神话》依据的底本为袁珂先生编著的《中国民族神话词典》(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年),在编辑过程中,修正了个别错字,并根据 1985 年的民族划分政策,将原 " 苦聪人 " 词条《见到阳光》《神树发洪水》二条合并入 " 拉祜族 " 词条中。
《中国故事:华夏民族的传说与神话》
袁珂著 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年 2 月第 1 版
(三)一部跌宕起伏的美国捕鲸史
虽然赫尔曼 • 梅尔维尔的《白鲸》已经让无数人认识了这种海洋利维坦以及捕鲸活动,但它终究是想象与现实的混合物。而埃里克 • 杰 • 多林的《利维坦》一书是建立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严密的史料爬梳基础上的,为读者展现了一部跌宕起伏的美国捕鲸史,被誉为 " 当代最好的关于美国捕鲸历史的书籍 "。
人类猎捕深海中的利维坦的历史已经超过 1000 年了,然而在所有参与捕鲸活动的国家里,没有哪个国家的捕鲸历史能比美国的更令人着迷。从清教徒移民登陆直到 20 世纪初期的这段时间里,捕鲸一直是这个国家演变的重要动力之一。无论从字面意义还是从象征意义来讲,美国的文化、经济,甚至精神都可以说是从鲸鱼身上得来的。成千上万名渔民驾驶着上千艘美国捕鲸船捕杀了数以 10 万计的鲸鱼,由此产生的丰富产品和巨大财富促进了这个国家的形成和壮大。
美国生产的鲸鱼油点亮了整个世界。它还被用来生产肥皂、纺织品、皮革、颜料和清漆,也能润滑工具和机器,正是这些工具和机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从鲸鱼口中割下的鲸须被用来制作女士裙装的裙撑,或束紧腰身的胸衣,由此确立了当时的女性时装潮流。鲸脑油这种蜡状物质是从抹香鲸的头部提取出来的,用它可以制造出人们见过的最纯净明亮的蜡烛;抹香鲸肠道内分泌出来的龙涎香能够让香水的香味更持久,其价值可以与黄金相提并论。
美国捕鲸人那些充满英雄主义通常也具有悲剧色彩的壮丽故事也是久负盛名的。他们走遍了世界各地的汪洋大海,带回了无数关于勇敢、顽强、坚韧和生存的故事。他们抗争、杀戮、暴动、逃离、高歌纵饮,还会做手工活以解闷消遣,也有人把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写进日记和书信中。捕鲸人要忍受无聊乏味的海上时光,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鞭笞的惩罚、海盗的威胁、腐坏的食物和难以想象的严寒带来的考验。战争年代里有敌人追捕他们;和平年代里有竞争者嫉妒他们。很多捕鲸人在捕鲸过程中丧生,有的是遭遇了鲸鱼的猛烈回击,也有的是低估了大自然无情的本性。即便如此,那些被形容为 " 木船上的钢铁之人 " 的捕鲸人还是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充满戏剧性、时而悲怆时而恐怖的故事,这些故事总是能够搅动我们的情绪,激活我们想象力中最原始的那部分。
埃里克 • 多林从 1614 年约翰 • 史密斯船长前往新大陆失败的捕鲸冒险,开启了他的生动叙述。
随后,我们见证了一个产业的迅速崛起:从最初美国革命时期的残酷斗争,到 19 世纪中叶的黄金时代—— 700 多艘捕鲸船组成的船队纵横海洋,美国的鲸鱼油照亮了全世界。最终,20 世纪来临时它迅速衰落了。
回顾这项伟大产业的成功和艰辛,鲸鱼和捕鲸人之间丰富的真实故事,《利维坦》为我们讲述了几十年来最具原创性、最激动人心的美国捕鲸历史。
《利维坦:美国捕鲸史》
[ 美 ] 埃里克 • 杰 • 多林 著
冯璇 译
甲骨文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年 3 月
(四)填补民国社会生活研究的学术空白
日前,《民国社会生活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本生活史专题研究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包括饮食生活、服饰风俗、建筑与居住生活、行旅交通生活、婚姻生活、生老礼俗、卫生保健习尚、丧葬习俗、生产与行业生活、社交与节庆风尚、娱乐生活与风尚、信仰习俗等,系统展示和深刻阐释 20 世纪上半叶我国民众的生存理念、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习的嬗变过程,具有原创性和独到的学术价值。
主编左玉河,1964 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毕业。1998 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留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近代文化与史学理论研究室主任,河南大学黄河学者,兼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等,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文明通论》、《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人物中国》(近现代卷)、《民国大众婚丧嫁娶》、《中华口述历史丛书》、《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合著)等。发表学术论文 70 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刊物转载约 30 篇。
《民国社会生活史》
左玉河 主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9 年 3 月
(五)看不见的这一切,其实一直都在
我们每天吃的蔬菜,是谁来采摘?我们在餐桌上大快朵颐的牛排,是谁在养殖?我们在市场开心采购的东西,是谁运来的?我们扔出去的一袋袋垃圾,是谁让它们最终消失不见?…… 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回答这些问题变得如此之难?
在地下一百五十多米的地方,珍妮 • 拉斯卡斯问一个名叫斯密提的矿工:" 人们对你们了解得这么少,你觉得奇怪吗?"
他回答:" 我觉得,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看不见的美国》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人,矿工、外来劳工、啦啦队员、空中交管、卡车司机 …… 他们每日辛勤劳作,维持我们的生活运转,而我们却从未将其放在心上。
《看不见的美国》讲述的还有我们看不见的世界的林林总总:俄亥俄的矿业公司,阿拉斯加的石油钻塔,缅因州的外来劳工营,拉瓜迪亚的空中交管中心,得克萨斯的肉牛牧场,加利福尼亚的垃圾填埋场,衣阿华的长途卡车司机,亚利桑那的枪支店 ……
作者珍妮 • 拉斯卡斯在序言中说,我写作本书的目的,只是想邀请整个美国转移高高在上的目光,窥探一下这些被忽略的世界,观察那些十分复杂的产业,看看一些不为人知的微小贡献。和我一起在这些世界中走一走,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你也许对美国所知甚多:历史、政治、经济等风向标说明的风险和机遇,共和党红州与民主党蓝州之争 …… 如果你正蜷缩在一个煤矿当中,或是盯着一个同时显示成千上万架飞机的雷达屏幕,或是在沙漠的滚滚热浪和炎炎烈日下放牧五百头身怀六甲的红安格斯奶牛,那么,上述知识再博大精深,也毫无用处。
《看不见的美国》是对这个国家的一次深入探寻和颠覆,珍妮 • 拉斯卡斯所描写的对象和以往截然不同。她所要表达的观点,也和这名利当道的社会习以为常的主流观点完全不同。我们的耳边充斥着 " 上电视!赚大钱!得大奖!" 等现代社会鼓吹的价值观。诸如此类的叫嚣弥漫了我们的感官,让我们忘记还有其他生活方式的存在,还有其他事情在发生。这样的探索无穷无尽。
在书中,珍妮 • 拉斯卡斯思考玉米的问题,棉花的问题,航运港的问题,大桥和高楼的问题,还有那些小小国旗下被埋葬的无名士兵,想听听他们在坟墓中的耳语。随着探究的深入和越来越多的了解,我们发现," 看不见的美国 " 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而除了美国,还有其他地方,比如正在看此书的我们,以及我们的围边。我们看不见的,其实一直都存在。
《看不见的美国》
[ 美 ] 珍妮 • 拉斯卡斯 著
何雨珈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年 3 月
(六)打破历史文化的偏见,勾勒一部浓缩的现代世界史
近日中国画报出版社推出了 " 中画史鉴 " 系列的最新力作——法国著名鸦片史研究学者包利威代表作品《中国鸦片史》。作者包利威从中西方有关鸦片史研究的海量史料出发,以小鸦片窥大中国,解构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巨变。
在 19 世纪里,中国连续两次遭受鸦片战争的侵害。1750 年,英国不法商贩将印度鸦片大量走私到中国;1950 年,新中国彻底铲除了鸦片。在这短短两百年间,鸦片给中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中国人把鸦片看作是 " 外来 " 的毒品,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象征。
包利威 1998 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获历史学学士学位,专攻中国史。1998-2000 年在广州中山大学教法语。返法后,师从法国汉学家安克强教授,攻读博士学位。2005 年 3 月获得博士学位,此时他已将研究方向定位于旧中国广州地区的鸦片史。
此后,包利威前往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返回法国后,他分别在巴黎第七大学、巴黎第八大学、奥帕尔海岸大学任教。2010 年,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座教授。从 2015 年起,任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包利威将研究方向放在鸦片史上,先后发表了三部研究专著:《一种垂危的毒品史:1906-1936 年间广州的鸦片》、《中国鸦片史》、《从鸦片战争至当下的中国》。另外他还用中文发表了多篇有关鸦片的研究论述。
《中国鸦片史》客观描述了鸦片在中国的全景:种植与制作、内政与外交,政治经济与社会、烟民与烟馆,深入地探究了鸦片渗透到中国社会的种种原因以及在中国的复杂演变。书中增加了近百幅全景插图,全部采用四色印刷,以求真实还原历史面貌。包利威还专门为中国读者撰写了中文版序,讲述了此书的写作出版背景、内容宗旨,让读者对《中国鸦片史》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入地了解与认识。
正如汉学专家卜正民在推荐序中所写:" 鸦片在中国的历史是如此恢宏,如此波澜壮阔,它为各种各样骇人听闻的叙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公众回想起旧时代卑鄙的罪恶,回想起可怕的堕落行为 …… 鸦片实实在在所带给我们的,恰好是让我们得以勾勒出一部浓缩的现代世界史,包利威正是通过这部鸦片在中国的编年史,倾心将一部浓缩的世界史奉献给读者。" 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包利威打破了历史文化的偏见,颠覆了许多被人广为采纳的观点,为读者勾画出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
《中国鸦片史》
[ 法 ] 包利威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9 年 4 月
深圳晚报记者姚峥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