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气质,叫看书
有一种惬意,叫掏耳
既看了书,又掏了耳,那叫一个幸福 ……
有这样一幅画
定格了古人看书掏耳的瞬间
它
比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早
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同时代
深藏南京大学博物馆
从没以 " 真迹 " 展出过
它
就是王齐翰的《勘书图》(《挑耳图》)
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你一定知道
但《勘书图》你就未必晓得了
其实,画《韩熙载夜宴图》的顾闳中
和画《勘书图》的王齐翰是同事
他们都是
南唐后主李煜的宫廷翰林图画院待诏
都堪称 " 神秘 "
王齐翰是南京人、天才画家
童年已能画画,而且小有名气
他不轻易挥笔
一旦挥笔,风骨挺立
人物画可与顾恺之、吴道子比肩
山水画又比顾恺之和吴道子高一筹
《勘书图》,又叫《挑耳图》
是王齐翰至今尚存人寰的唯一作品
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南唐贵族日常生活场景
画面 " 定格 " 了白衣文士的小动作
他坐在椅子上,光着右脚
大脚趾微微翘起,好像在打音乐节拍
左目紧闭,惬意挑耳 ……
画卷上
能看到多位皇帝、历代名流留下的弹幕
既有宋徽宗赵佶的 " 勘书图 " 和 " 王齐翰妙笔 "
又有南唐后主李煜的 " 建业文房之印 "
既有宋代才子苏轼、苏辙、王诜的笔墨
又有明代董其昌、文震孟
以及乾隆的三位皇子等一大批文臣名流的题识
1961 年,经文化部组织专家组进行鉴定
《勘书图》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之一
1982 年,被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书画类清单
也是江苏省唯一一件禁止出国境展出的书画类文物
《勘书图》流传千年
现存至今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自北宋直到清代
它一直在民间流转
似乎并没有进入皇宫内府
最早由北宋王巩收藏
继而又传至李叔夏之手
至南宋又由贾似道掌控
到了明代
先后经名臣吴宽、富豪安国、首辅严嵩之手
清代,历经靖南王耿昭忠耿嘉祚兄弟、著名藏家吴绍浣、清末两江总督端方
最终落入基督教美以美会传教士、金陵大学(汇文书院)创始人福开森之手
上世纪三十年代
福开森将其捐赠给南京大学前身之一的金陵大学
并暂存于北京故宫的文华殿
建国初由当时金陵大学图书馆馆长
李小缘亲赴北京
接回并珍藏于南京大学至今
这么多年来
它一直在库房 " 休养 "
真迹至今没展出过
当年,余光中老先生来南京
看到的也是 " 克隆品 "
《勘书图》绘画所用颜料
都是从矿物质和天然植物中提取
有些颜料还延用至今
有些颜料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
那
我们有生之年
能见真迹一面吗
答案是:有
按计划
在南京大学建校 120 周年
也就是 2022 年
南京大学博物馆新馆建成之际,准备展出
超级期待有木有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胡玉梅 张然
特别感谢:南京大学博物馆馆长 史梅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范金民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