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豆瓣 " 人气作家、家乡的自然书写者沈书枝的最新散文集《拔蒲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该书是作者的第三部散文力作,其情愫与内核仍是作者一贯的写作主题 " 还顾望旧乡 "。不同的是,在新作中这 " 还顾 " 的内容既包含过去,也写及现今。
《拔蒲歌》以《儿童的游戏》为开篇,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下常见的儿童游戏做了一番别有童趣的讲述。周作人曾在《幼小者之声》一文中介绍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柳田国男感慨过去日本儿童所玩的一些游戏在都市生活中失去了,这使沈书枝也起了记下自己的那份 " 始于遥远古昔之传统的诗趣 " 的心。实际上,不像今天的孩子有各种电子产品和高科技玩具,在物质生活普遍相对匮乏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儿童所能接触到的游戏大致相似,踢毽子、跳皮筋、抓石子、打弹珠 …… 在作者以儿童视角的记述中,一代人的共同回忆被唤醒,让读者一下子回到了天真的童年时光。
开篇之后,该书共分为三辑," 红药无人摘 "" 瓜茄次第陈 " 和 " 与君同拔蒲 ",分别从野草花树、南方吃食、少年心事及如今城乡两地的生活等日常气息十分丰盈的角度出发,书写北漂异乡人眼里的 " 南方家乡 "。 从皖南到北京,漂泊在外的经历赋予了作者重新审视家乡的视角,而成为家乡的自然书写者,这也一直是她创作的源动力。
"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是沈书枝的文字往往留给人的印象,然而她的 " 博物学 ",有着更为生动与丰富的内容。对于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花草树叶基本上只是作为一种比较单纯的审美价值而存在。但沈书枝笔下的风物不仅有自然之美,还跟其自身的乡土生活经验有着密切联系,进而又与一个地方的乡俗民情相关联。周作人在《野草的俗名》一文中,记录了多种花草的绍兴土俗名,兼以自己的儿童经验作旁注。在他看来,这是 " 民俗志的好资料,可见平民或儿童心理,不单是存方言而已 "。受其影响,沈书枝也会自然地在文章中介绍某种植物的土名:金樱子因为果实像小小的罐子,吃起来有点甜味,所以叫 " 糖罐子 ";蜀葵因为在端午前后开花,花又跟木槿有点像,所以称为 " 端木瑾 ";紫茉莉因其开花时间、颜色、果实形状和香气,又被叫做 " 洗澡花 "" 胭脂花 "" 地雷花 "" 夜香花 "。在介绍地方民俗的同时,沈书枝对花草或食物的描写也处处体现着生活中的人情。她写梨树,却暗藏着一个小女孩对喜欢的男生的惆怅心事;她写映山红的美,那是一位老人特意去山里采得带给孙女的礼物;她写苦瓜之味,是小时候被父亲骗吃时的生气和终于也长成可以欣赏其味的大人的感慨。她写的不是一份乡村的植物学手册或风物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村庄和它丰饶的审美生活史。
随着自身生活轨迹的变迁,北京可以说已成为沈书枝的第二故乡,其写作视角也开始关注到当下的城市生活。《拔蒲歌》中的最后一篇《安家记》是全书篇幅最长的文章,达三万余字。跟大多数 " 北漂 " 一样,作者也面临着租房买房、结婚生育等现实压力。然而沈书枝笔下的 " 安家 " 绝非成功的励志案例,它极其普通又极其现实与琐碎,交错着许多年轻人的困境与梦想,使人读来五味杂陈、心有戚戚。
沈书枝是位八零后,出生于皖南乡村,是南京大学古代文学硕士,近年来,在非虚构写作领域逐渐暂露头角。2013 年出版第一部散文集《八九十枝花》。2014 年获 " 紫金 · 人民文学之星 " 散文佳作奖。2015 年凭借作品《姐姐》获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非虚构组首奖。2017 年出版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以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为切入口,记述了几十年来一家人的生活变迁与姐妹五人的生命历程,将新一代农村人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新奇和因不适带来的痛楚克制地描述出来,真实而触动人心。
沈书枝的文风深受周作人、沈从文、废名一派影响,又继承了中国古典的散文传统。其文字平和质朴,字里行间又饱含温情与诗意。曾有评论比喻她的文字 " 如同薄暮时分眺望平原地区的山峦,隐隐的轮廓轻微起伏,有说不出的优美淡远 ",但是 " 又别有一种贴近泥土的沉稳和扎实 "。她特别注重在文字中对童趣的保留,很多文章都是从孩童的视角出发,使读者亲近。而古典文学专业对她的滋养更多地体现在她对用词的讲究和对一种古典情致的偏好上。《拔蒲歌》的书名,来自南朝的民歌《拔蒲》:" 青蒲衔紫茸,长叶复从风。与君同舟去,拔蒲五湖中。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沈书枝在书的序言中表达,很喜欢这名字中所包含的情歌意味,希望那种摇曳婉转的风致能够浸入书中。
《拔蒲歌》
沈书枝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年 2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 刘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