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
域外对中国的称谓甚多
其中,最为今天的中国人所熟悉的
莫过于英语中的 China
不过 , 你知道吗 ?
中国还曾经被叫做:
赛里斯、桃花石、常夜国、西国、德卢、船 ……
最近,文脉君读了一本书,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胡阿祥教授所著《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发现古代老外给中国起的名字,
真是五花八门,还各个都有来历、有故事。
赛里斯
Serice
Serice,汉译多作赛里斯。
学术界的普遍观点,Serice 这个中国的他称,
意思就是 " 丝国 "。
第一位把丝国之名介绍给西方的,是希腊人克泰夏斯(Ctesias)。
公元前 5 世纪末,克泰夏斯生活在波斯,担任波斯王宫的御医,公元前 397 年回到希腊,著有《旅行记》、《印度记》等书。
这些书虽然都早已散佚了,但是后人有所引述。
如公元前后的古希腊学者斯脱拉波(Strabo)在《地理学》中就引述克泰夏斯之言:
赛里斯人(Seres)及北印度人,相传身体高大,达十三骨尺云。
骨尺指成人从中指末端到肘的长度,13 骨尺大约等于 5 米。这样的描述当然是荒诞的。
丝国,对于西方来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以希腊、罗马的典籍为例,有关赛里斯国的记载,真实与虚伪混杂。
直到公元 1 世纪时,希腊地理学家还认为丝是树上的羊毛,罗马博物学家还认为 " 丝生于树叶上 "。
3 世纪中叶索林(Solin)的《多国史》:" 赛里斯人 …… 用向树叶喷水的方法,借助于水力而从树上采下絮团。他们随心所欲地使用这种柔软而又纤细的绒毛,用水进行处理 ……"
△《东国公主巧带桑蚕之种画板》
(传说,中国古代密不外传的桑蚕技术,就是这样,被出嫁的公主藏在帽子里,带往西方。)
西方人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了中国的蚕种、并开创了自己的丝织业之后。中国的养蚕缫丝从此不再神秘,于是我们发现,从 6 世纪以后,域外称呼中国为赛里斯的现象越来越少。
作为中国的他称,Serice 使用的时间,大概起自公元前 5 世纪,止于公元 6 世纪。在这超过千年的漫长时间里," 丝绸之路 " 把中国的丝绸和丝这个词以及伟大的丝国—— " 赛里斯 " 称谓,传遍了欧亚非各国。
桃花石
Taugas
桃花石,古代中央亚细亚人称中国者也。
即 Taugas
也被译作 " 陶格司 "。
依据目前所见史料," 桃花石 " 这一译称始见于《长春真人西游记》。
不同于人人皆知的《西游记》,这部《长春真人西游记》完全是写实的作品。道教真人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1193 年— 1256 年)根据师徒西行的见闻经历,于 1228 年写成。
《长春真人西游记》上记载,1221 年九月二十七日,当丘处机一行抵达阿里马城时,了解到一些有趣的情况,比如:土人呼果为阿里马。盖多果实,以是名其城 …… 土人惟以瓶取水,戴而归。及见中原汲器,喜曰:" 桃花石诸事皆巧。" 桃花石谓汉人也。
△长春真人丘处机画像
△观赏名石桃花石
李志常道长顺手记下的这句话,不仅使得我们中国从此有了如此美艳的一个译名,而且省去了后世学者们诸多的辛苦考证。
在中国古代西域的非汉民族那里," 桃花石 " 指的是汉人,已经毫无疑义。
据 7 世纪初叶人、东罗马史家席摩喀塔(Simocatta)的《莫利斯(Maurice)皇帝大事记》:
陶格司(Taugas)国主,号泰山(Taissan),犹言上帝之子也。国内宁谧,无乱事,因威权皆由国君一家世袭,不容争辩,崇拜偶像,法律严明,持正不阿。其人生活有节制而合于理智。物产丰富,善于营商,多有金银财帛。然国家法律,严禁男子衣附金饰。陶格司中央有大河,分国为二部。先代全境,裂为二国,以河为界,时相攻伐。二国衣制不同。尚黑者号黑衣国,尚红者号红衣国 …… 国中有蚕,丝即由之吐出。蚕种甚多,各色皆有。蛮人畜养此蚕最为能巧。
200 多年来,关于 Taugas 这个系列的称谓之起源与名义,诸多中外学术名家提出了多种观点,但至今仍难有定论。
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 " 陶格司(Taugas)国主,号泰山(Taissan)",Taissan 为 " 太上 "(即太上皇)或 " 天子 " 的转音。
所谓 " 陶格司中央有大河,分国为二部 ",对应的史实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指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的隋朝与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的陈朝隔着长江,南北对峙;另一种可能性,指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的北周与建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的北齐隔着黄河,东西对峙。
契丹
Cathay
公元 12 世纪以后,域外对中国的称谓有了新的名词。
往往称中国为 Khita、Khata、Khatai、Kathay、Katay、Katai、Kitai、Khitan、Khitay、Khitai、Khetai、Kathan、Hita、Xetai、Catai、Cata、Cathay、Cathan、Chata 等,
俄语现在还称中国为 Китай。
汉译的写法也是五花八门,如乞塔、乞炭、乞塔惕、乞、乞答、契塔等。
学者们一致的看法是,这些名词都是 " 契丹 " 的转音。
哥伦布 " 发现 " 美洲新大陆,拉开了欧洲殖民美洲的序幕。
有趣的是,其实哥伦布航海的首要目的地,并非美洲,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块大陆的存在。
他想去的,是他从《马可 • 波罗游记》中看到的契丹。
马可 • 波罗(MarcoPolo,1254 年— 1324 年),13 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的著名旅行家和商人,1275 年来到中国,游历中国 17 年,并且担任了元朝的官员。1295 年马可 • 波罗回到威尼斯后,次年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海战中被俘,他在狱中口述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故事,由其狱友鲁思梯谦记录成书,这就是 1298 年问世的《东方见闻录》,现在习称《马可 • 波罗游记》。
在这部游记中,马可 • 波罗称中国北部原金朝的疆域为 " 契丹 "(Cathay),称中国南部原南宋的疆域为 " 蛮子 "(Manji)。
△马可 · 波罗在旅途中
110 余年后,葡萄牙传教士鄂本笃通过陆路寻找契丹,并最终证实了传闻中的契丹,就是当时明朝统治的中国。
13 世纪中叶意大利人勃拉奴克劈尼(PlanoCarpini)奉教皇使命出使蒙古,其《游记》合称金、南宋为契丹。
稍后法国人卢白鲁克(G.Rubrouck)奉法国路易九世之命出使蒙古,其《纪行书》称:" 大契丹国,余意即古代赛里斯国也。"
1368 年明朝建立后,域外文献称明朝为契丹者仍多。
16 世纪晚期以后,以契丹指称中国的情形渐渐少了起来,域外尤其是欧洲人多习称中国为 China。只是在俄语中,至今仍称中国为 Китай,即契丹,汉译一般写作 " 迦太 "。
常夜国
西国
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一衣带水。历史上两国之间的往来,源远流长。中日之间有关国家的称谓,则是错综复杂。
中国对日本的称谓,有倭系列(如倭、倭国、倭奴、委奴、倭面土国等)、日本系列(如日本、日国、日岛、" 假扮 " 等)、东系列(如东夷、东国、东瀛、东洋、大东等 ) 。
日本对中国的称谓,有常见的吴,汉、唐、支那、中国与中华五大系列,以及如今已经不太被提及的常夜国、西国等。
为什么日本称中国为常夜国、西国 ?
秦朝时,日本列岛的人们想象着在西方太阳落下的地方,有个常常见不到阳光的异邦,他们称为 " 常夜国 ",那是传来稻米的美好乐园。甚至到了 607 年,日本听政的圣德太子致书隋朝皇帝杨广,还称 "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 "。
次年圣德太子的又一封国书也明白写着 " 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
很明显,日出处即东方,东天皇就是东国天皇,日没处即西方,西皇帝就是西国皇帝,这是以日本为日出处国、为东国,以中国为日没处国、为西国。
德卢
Ta-ruk
现代缅甸语称中国为 Ta-yuk ( 德由 ) ,这个称谓是从 Ta-ruk ( 德卢 ) 演变来的。
Ta-ruk 称谓产生于 13 世纪后期,相当于中国元朝时。这个时期缅文的《信第达巴茂克碑》称中国为 Ta-ruk,而 Ta-ruk 正是蒙古语 " 达噜噶 " 即 " 达鲁花赤 " 的对音。
" 达鲁花赤 " 是镇守者、监临官、掌印人的意思。
如所周知,元朝时各地的路府州县与多数的行政机关,设置达鲁花赤作为正官,主要由蒙古人担任,他们位在当地官员之上,掌握着最后裁定的权力。而这样特殊的行政制度与官员设置,竟然成了那时的缅甸人眼里的中国特征,于是在缅文中,蒙古语的达鲁花赤成了称呼中国和中国人的专有名词。
船
Tàu
越南旧时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相当多样。
1917 年越南史学家陈重金的《越南史略》中,从头到尾称中国为 Tàu(船);
1998 年出版的雷航主编的《现代越汉词典》中解释:"Tàu…… 过去对中国的俗称或按中国的制作方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 ? 一般认为这与中国人多是坐船来到越南有关。
还有学者总结了明清以来越南人对中国人的称呼,竟有北人、马流人、马留人、中国人、华人、汉人:唐人、宋人、元人、明人、明香、明乡、清人、叔叔等十多种,真是纷繁复杂。
秦
Cina
现在英语中的 China 指中国。
坊间流行的说法是,称呼中国的 China,来源于称呼瓷器的 china。
不不不不,这不是真的!
实际上,China 称谓,最早见于古印度的梵文,最早的拼法是 Cina,其他的拼法皆是由此衍出。
那么,Cina 又从何而来呢?
对此,300 多年来,中外学者作过许多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的说法:比如秦国说、日南说、滇国说、雪山以北诸种说、荆国说、羌族说、丝说、缯说、绮说等。真可谓是众说纷纭,争辩得不亦乐乎。
其中,17 世纪中叶即已提出的秦国说,迄今为止,仍是证据最为充分、赞成者最多、在中外学术界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1655 年,意大利传教士马梯尼(M.Martini,汉名卫匡国)在《中国新舆图》中,发表 China 为秦之译音的见解。马梯尼所谓 " 秦 ",指公元前 249 年至公元前 207 年的秦国、秦朝。
△意大利传教士马梯尼画像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五有 " 摩诃至那国 ",《新唐书 • 天竺国传》有 " 摩诃震旦国 ",此皆梵文 Mahachinasthana 之译音。Maha 大也,sthana 犹言国境,故 Mahachinasthana 之全译,即大至那国、大秦国,所指即当时的中国,此为当时的印度人对中国的尊称。
另外,据张星烺《" 支那 " 名号考》的引述,古代印度、波斯及其他亚洲诸国所用之 Sin、Chin 等,源出秦国。
今 China 末尾之 a,为葡萄牙人所加;a 者,国土之义。
△新疆出土的汉晋丝织品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
如上所述,既然 China 一类的称谓来源于秦。
那么,现代全体的 Chinese" 中国人 ",其实是 " 秦人 " 哦!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郑文静
图 | 江苏人民出版社提供
本文主要参考书目:
《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
(编辑 余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