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实习生 曹嘉欣 记者 白雁 / 文 牛华新 / 摄)上海有 " 三毛 ",南京有 " 小克 "。民国漫画家刘元的连载漫画《小克日记》,被誉为南京版《三毛流浪记》。穿西服、戴礼帽,但生活捉襟见肘的漫画人物小克,在 1940 年代中后期,演绎了一出出生动的生活剧,浓缩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
△ 《小克日记》封面
《小克日记》在与读者暌违大半个世纪后,经刘元之子刘小林整理成册,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三月底举办的南京书展上,《小克日记》以及刘元的另两部老南京漫画——《京都纪事》《南京三百六十行》现身,唤醒了沉睡大半个世纪的城市记忆。
△ 《京都纪事》封面
△ 《南京三百六十行》封面
1
刘元是地道的老南京,从小生活在秦淮河畔。他的父亲刘封瑞,清朝宣统年间在科举考试中获江宁府上元县 " 抜贡 " 第一名,是清末民初南京城有名的儒士。
喜爱美术的刘元,1929 年进入上海美专学习西洋画。课余时间与同学组织 " 黑猫漫画社 ",创作漫画针砭时弊。毕业后,刘元回到南京,并开始为张恨水、张慧剑、张友鸾创办的《南京晚报》《南京人报》提供插画。这一时期的刘元,把自己从小熟悉的街头人物、平常生活都纳入了笔端。
1937 年,日寇逼近南京,南京市民纷纷逃难,刘元也携全家辗转西迁。在大后方,他与漫画家丰子恺、张光宇、张乐平等组成以漫画为武器的文化抗战团队。他经历着那个年代,也用自己的画笔记录着那个年代。
1944 年 6 月,刘元来到重庆,在重庆师范任教期间,应《南京晚报》社长张友鹤的邀请,继续为南京沦陷后迁至重庆发行的报纸作画。
抗战胜利后,刘元返回故乡南京。他亲历了抗日战乱,又目睹战争给南京造成的社会动荡,于是取材于此,创作了一系列纪实漫画发表在南京的各大报纸。他创造的漫画人物 " 小克 ",是一位身穿西服、头戴礼帽的普通小市民。小克的生活,也是每个南京人熟悉的日常生活,这个漫画形象一问世,就受到南京人的广泛喜爱,画家的名字也随之家喻户晓。
同样出生于南京的著名漫画家缪印堂,当年曾是 " 小克 " 的忠实粉丝,他后来这样回忆自己和 " 小克 " 的缘分:" 记得那时许多市民、老板、伙计,下午都在争购《南京晚报》,看看小克今天干了什么!也可说不少人买这张报纸是冲着小克来的。由此可见,小克当时在南京的粉丝甚多,其中也有一小小的我。"
自 1945 年 11 月至 1949 年 4 月南京解放,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小克日记》不间断地在报纸上连载,数量有 1300 幅。
遗憾的是,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刘元的漫画原作多有散失,许多只能到老报纸上去寻找。经刘元之子刘小林多年搜集选编,将刘元的作品整理为《小克日记》《京都纪事》《南京三百六十行》出版。在与读者暌违大半个世纪后,小克的形象终于完整地回归了。
2
翻开《小克日记》,一个时代的缩影立刻呈现,时光瞬间倒回七十多年前。
玄武湖、夫子庙、中央商场、大华影院,在这些南京人熟知的地点,小克经历着他的喜怒哀乐。而在漫画里,最吸引人的,却是刘元对时政的高度敏感和关注。
1945 年,抗战胜利,老百姓盼望着过上好日子。然而,事与愿违,政府拼命发行大额钞票,掠夺民财。特别是经过币值改革后,钱不值钱,物价飞涨,人们苦不堪言。刘元把他眼中所见如实画来。
1946 年 4 月 11 日,当天《南京晚报》刊登的漫画里,小克在用面值 10 元的钞票糊墙,已经贴了大半面墙。有人问他:小克,你怎拿钞票糊壁?小克扭头回复:比买花纸经济。
1946 年 9 月 5 日,抗战胜利已有一年,漫画里的小克在读着报纸,看到的是 " 战事激烈、灾情惨重 " 的新闻;小克路过一家商店,想去买点东西,但却囊中羞涩,怏怏而归;入夜,小克光着膀子躺在地板上,伤心地念叨着:穿了一年的旧衣服,睡了一年的地板。
1946 年 10 月 2 日,漫画里的小克下定决心为自己买件衬衫。他跑了好几家商店,最后选了一家打着减价旗号的商店,进去一看,衬衫标价六万,比前次看多了一个零。小克赶紧飞奔回家拿钱。返回商店一看,六万后面又多了一个零,变成了六十万。
小克夹着成摞的钞票在街上奔跑,但比小克跑得更快的,是物价。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了 1949 年南京解放前夕。
漫画集《京都纪事》里,收录了刘元创造的更多的南京人形象,虽然相貌不同于小克,但他们过着和小克一样的日子。这些漫画最初也是见于报端,比如刊登在 1949 年 3 月 26 日《南京晚报》上的《领薪一日记》,主角是一位头发稀疏、戴着眼镜的知识分子,这天,他刚领了一个月的薪水,但是 " 理了一个发、洗了一个澡、买了两斗米一担煤 " 之后,就口袋空空了。
生活艰难、战火纷飞的年代,南京人始终向往和平。" 有没有和平报?我要和平牌香烟、拉我去和平门 ……" 在漫画里,刘元用通篇出现的 " 和 " 字,表达着对于和平生活的翘首以盼。
3
相比《小克日记》和《京都纪事》,《南京三百六十行》让人感到更多的温情。土生土长于南京的刘元,对南京的市井俚俗烂熟于心,他以极为贴近民生的笔墨,展现了民国时期南京普通民众,贴别是工匠、苦力和小商贩等底层劳动者的日常生活。
△ 南京地方文化史学者薛冰在南京书展上向读者介绍刘元的系列漫画
热心于南京史料收集整理的地方文化史学者薛冰,在南京书展上热心为老前辈刘元的漫画 " 吆喝 ",他说:" 这些漫画勾起了我许多儿时的回忆,仿佛又听到了那些悦耳的吆喝,又看到了那些熟悉的身影,又品尝到了那些可口的小吃。"
卖糖人、捏面人、木偶戏、拉洋片、卖叮当面、赶马车、茶炉子 …… 最近二三十年,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刘元漫画中的这些老行当,已经踪影难觅。为了让读者更形象地了解老行当,刘小林在整理过程中,特地为父亲的漫画配上了文字说明。
" 民国时期,南京的糖炒栗子摊点遍布升州路、新街口、中华路、杨公井、下关等热闹地段,都能看到现炒现卖的糖炒栗子。炒栗人两手抓住铁铲,把大锅中的沙粒,一层一层地从锅的这半边翻到锅的那半边,然后再一层一层地翻过来,直到炒熟为止。" 在《卖糖炒栗子》的漫画旁,刘小林的文字是这样的。漫画在右,文字在左,一左一右,跨越了整整七十年。
" 作为书写工具,钢笔在民国时期就已盛行 …… 一根钢笔,少则几元,贵则几十元,在当时算得上是奢侈品了 …… 钢笔坏了,首先想到的不是去买新的,而是去修理。民国时期,南京大街小巷修钢笔摊子多,多数晚上还亮着灯,表明还有上门的生意。" 在《修理钢笔》的漫画旁边,刘小林如此写道。
对修钢笔的老行当,薛冰也记忆深刻。南京书展现场,他讲了一个不是玩笑的玩笑:" 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口袋里插一支钢笔说明你是高中生,插两支钢笔说明你是大学生,插三支钢笔说明你是大学教授,插四支钢笔说明你是修钢笔的。"
很难再见到的老行当,却也正是旧时生活的恬适情趣。如今,刘元的画作和所记录的 " 南京老行当 ",已经进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甘熙故居大院内的 " 金陵十八坊 " 展示厅,为后来人记录着那个年代南京的风貌。
(江苏人民出版社供图 编辑 高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