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若不是熟人推荐,一般人很难在丹凤街唱经楼小区 7 号 1 楼这里发现一间诊室。这是非遗 " 张简斋国医医术 " 代表性继承人汪季直所开的诊室。与大医院的门庭若市相比,这里显得有点冷清,来的多是了解他的医术,愿意自费的老病人。汪季直坦言:" 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应当造福更多人," 可是张氏医术要传承下去,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
△国医非遗传承人汪季直
自小随父学医,而他父亲是张简斋大弟子
对老一辈南京人来说,张简斋 " 张国医 " 的大名可是如雷贯耳。他生于南京,是民国时期最著名的中医,擅长内科、妇科、儿科,能够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坊间曾流传,他的几帖中药就治好了宋美龄久治不愈的胃病。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给人治病不论贫富,诊费也不高,对于一些穷困的病人,甚至会免除药费。正是其高超的医术与高尚的医德,使他获得 " 医冠 "" 御医 " 等美誉。
虽然张家世代悬壶济世,但张简斋并没有让儿子继承家族传统。好在张简斋当年在南京收有四大弟子,汪六皆就是他的大弟子。
后来,汪六皆也成为南京的著名中医,曾在南京同仁街开业悬壶。而汪季直就是汪六皆的儿子。" 我父亲一直跟随在张简斋左右,继承了他的中医理论,秉承了他用药轻灵、兼顾脾胃的特点。"
汪季直自小随父学医,深得张氏真传,精通内科、妇科、儿科。" 每当父亲门诊或出诊时,我都跟着,慢慢地也就摸出了一些门道。"
一人一方,用药讲究轻灵、温和、不伤脾胃
在张氏医术上,讲究用药轻灵、温和、不伤脾胃,这也是汪季直一直坚持的原则。他对记者解释说," 人以胃气为本 ",胃是最宝贵的,所有疾病的吸收愈合都要看胃,所谓 " 有胃则生无胃则亡 "," 这里不是说死亡,而是说如果一服药病人吃了以后,伤及脾胃了,甚至让病人完全没有胃口吃饭了,那这样的药就不适合给病人吃。" 所以,他在处方用药时,一定要照顾到病人的脾胃,做到用药轻灵、温和、不伤脾胃的原则。
正是坚持这样的用药原则,汪季直开出的药让人不觉得苦寒,能吃得下去,效果好,连一些小朋友也愿意吃,这也为他赢得了众多的病患粉丝。张女士 60 多岁,经常腹泻、大便不成形,到处就医,后来找到了汪季直,才得以好转。从这之后,张女士的全家都成了他粉丝。她的女儿在这里看好了月经不调的毛病,外孙经常感冒,动不动就肺炎住院,经过汪季直的调理,体质也好了很多。
传统中医讲究 " 望闻问切 " 坐堂问诊、一人一方的医疗形式,在汪季直这里也是如此,从医以来,他 50 多年如一日地坐堂问诊。他对记者说,一人一方,才最能体现中医的特性。针对各个病人的不同情况,他还自制了一些药丸。" 现成的中成药虽好,但千人一方是达不到效果的,还是要因人而异,综合考虑病人的各种情况,这样设计出来的方子才能特别契合病人。"
他忧心的是,如何使张氏医术传承下去
2007 年底,全国性的非遗普查首次将传统医药列入," 张简斋国医医术 " 也被南京市非遗保护中心确立为市级非遗项目。2011 年底," 张简斋国医医术 " 申遗成功,汪季直被列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尽管已成为 " 张简斋国医医术 " 的代表性继承人,让汪季直平生所学一脉相承的医术得到了认可,但是摆在他面前仍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他比较低调,门诊部也没有进医保,所以他的病人多是了解他的医术,愿意自费看病的老客人。
汪季直说,除了病人靠口碑之外,如何保护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使张氏医术能传承下去,更是他所忧心的问题 ……
实习生 台畅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梅书华 任红娟 文 / 摄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