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4 月 13 日 星期六 天气阴
作为一名基层帮扶干部,看着村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是最幸福的一件事。上个月,我到方湖村一个手工加工点调研,那是由帮扶单位深圳海事局开办的。走进简易的工棚,只见一些女子在做手工,有的给玩具车贴标识,有的在加工零配件,每个人都很投入。
帮扶队长谢远忠笑着说:" 在这里就业的 7 户贫困家庭,去年都脱贫了。" 我突然想起两年前第一次到方湖村调研时,谢远忠正为贫困人员的就业问题发愁。他说,一提到扶贫,不少贫困户想到的就是政府送钱送物上门,自身发展意识薄弱。想给他们找份工作,但许多贫困劳力因为家中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等,无法外出务工或到企业上班。
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他想了很多办法,在全面了解贫困户就业意愿后,多方联系企业,最后成功在村里开办了这个手工加工点。我留意到,工人都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年龄大多在 30 岁到 60 岁之间,还有一些甚至达到六七十岁。加工点工人数量最多时超过 30 个。方湖村留守妇女就业难的问题由此得到了解决。
在加工点,曾姐正在组织大家干活,她是送完 3 个孩子上学后匆匆赶到这里的。她是忙碌的,也是充实的。" 在村里做手工每月能挣 1000 多元,加上在村委帮忙打字,每月也有 1000 元的收入,我去年就脱贫了。" 曾姐脸上洋溢着笑容说。
正在与谢远忠交接的新来的驻村队长李远擘告诉我,曾姐叫曾任娣,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3 个女儿分别在读小学和初中,儿子尚小需要照顾,她无法外出打工,只能靠种地和养一些家禽维持,生活十分困难。现在她在家门口就业,用勤劳的双手赚取相应的报酬,生活有了很大起色。
同样靠做手工脱贫的还有贫困户人员黄春芳。她丈夫去世多年,就靠她一个人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两个儿子分别读中专和初中,小女儿患有精神疾病,长期服药,家境贫寒。如今靠着做手工,黄春芳有了固定收入,也稳稳地脱了贫。我打从心底替她高兴,同时也被她自食其力、不屈于命运重压的坚韧精神所深深感动。
"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在方湖村一个小小的手工加工点,我见证了一个个贫困家庭努力创收,实现脱贫,走上了致富道路。同时,我也见证了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帮扶干部,为了帮扶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而在远离家乡和家人的贫困地区默默地奉献。
深圳市精准扶贫紫金工作组 黄胜蓝 / 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