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南京图书馆门口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他们说,都是来看南图的 " 大秘宝 " 的
这些 " 大秘宝 " 是一批藏书
一百多年前
它们属于一个奇人
他富可敌国,花钱如流水
却被人叫做 " 铁公鸡 "
他手下上千人,掌管某神秘组织
却在战乱时散尽家财,只为了 ...
他生前书房大得吓人,名满天下
而今却埋骨一间水泥厂后面
旧迹难寻
他还有一个奇怪的名字——
丁丙
" 丁丙 " 不是艺名
它来自老丁家的光荣传统
他还有个大几岁的哥哥
大号 " 丁申 "
虽然,爹妈取名好像闹着玩似的
但丁丙家却是个不折不扣的
豪门
他爷爷老老丁做丝织品生意
挣到了第一桶金
他爸爸老丁再接再厉
为子孙后代打下江山
等到了丁丙这一代
业务已经遍及了
粮食业、纺织业、烟草业等
那是相当的有钱
人们老说 " 土豪 "" 土豪 "
说起 " 豪 ",似乎前面总要加个 " 土 " 字
但老丁家却是 "豪而不土"
从爷爷辈开始
丁家就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爱好
" 修藏书楼 "
老老丁盖楼、老丁买书、丁丙修书
到晚清那会儿
老丁家的私人图书馆 " 八千卷楼 "
已经轰动全国,被誉为
" 晚清四大私人藏楼 "
成了无数文人骚客无限向往的地方
可惜的是
生活中的丁丙并非大大方方
有些时候甚至节省得令人发指
堪称一毛不拔的
铁!公!鸡!
比如,平常写字他不舍得用整张纸
常把边角料废纸写得密密麻麻
在寄信时,他连个新信封都不买
直接把别人寄过来的信封翻个面继续用
实在用无可用,他就自己动手 DIY
在旧信封上糊张纸
有回,一个当官的要见丁丙
丁丙心疼车钱,竟步行过去
他又怕走路把礼服弄脏了
就带个人拎着衣服一块走
到地方再换上
《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若是晚生几百年
没准能跟丁丙处成好朋友
△严监生
不过,严监生和丁丙还是很不一样的
前者吝啬是为了自己
别看丁丙平常小气吧啦的
其实那都是为了别人
彼时,杭州有个 " 善举联合会 ",设置了
迁善所、粥厂、粮仓、丐厂,掩埋局等机构
有日本学者称它是——
" 中国最大的慈善组织 "
丁丙,就是这个组织的 " 总董 "
手下掌管了上千号人,风光无限
其实明白人都清楚
" 总董 " 就是个赔钱的苦差
一没工资、二没收益
就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
有一回,丁丙实在被逼得没办法
跑去官府游说,去跟富商纠缠
只要到少得可怜的捐款
苍蝇再小也是肉啊
当 " 总董 " 的日子里
丁丙心力交瘁
好不容易期满,要退下去
结果发现根本没人愿意接替
这一干就是 15 年
这些年,丁丙家里花了多少钱?
有人算过一笔账
河北水灾,丁丙、丁申捐了三千两
黄河决口,丁丙儿、侄捐了一千两
浙江水患,丁丙儿子捐棉衣千件,银子千两
抚恤流民,丁申又捐了三千两
老丁家的钱,全花在别人身上了
可能丁丙唯一舍得给自己花钱的地方
就是买书了
这里面还有几个惊心动魄的小故事
话说,太平天国攻打杭州城
兵临城下,人心惶惶
一天,丁申在镇上买东西
无意瞟了眼店家包东西的纸
啥?!
这竟然是《四库全书》的散页
丁申当时就 " 方了 "
忙回来跟丁丙商量
" 买吧!再不买没准被送到茅房糊墙了!"
两兄弟抢救《四库全书》分三步
第一步,先到店老板那里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最后再动用金钱收买
一次就搞到了十多本
第二步,他们花重金找了几个高手
趁着月黑风高夜,偷偷潜入杭州文澜阁
把里面的《四库全书》
一袋袋搬出来
第三步,兄弟俩找到一位书商
以收购字纸名义,搜觅流散的书籍
在消耗了无数人力、物力、财力之后
他们最终收来 8000 多册《四库全书》
丁氏兄弟救书的故事
也被传为了一段佳话
其实,别看老丁家家大业大
历经战乱的日子,谁都不好过
话说,太平军围城时
粮草段绝,饿殍遍地
有朋友带着本书来,要卖丁家
老丁家也断粮有些日子了
大人孩子吃不上饭,饿得眼冒金星
但是又实在放不下这本书
" 要书还是要命?"
面对这个问题,当了一辈子 " 铁公鸡 " 的老丁
一咬牙,一跺脚
匀出了最后一点口粮
乐极生悲
正在老丁为了自己这个 " 明智 " 的决定欣喜时
太平军打进城里
八千卷楼藏书付之浩劫
三世藏书散失殆尽
丁丙受到了极大的刺激
但并没有因此停止收书的脚步
他作了这样一首诗——
宋元明版真初印
丧乱何曾值一钱
不及红蟫能果腹
破书堆里傲神仙
丁丙一家的所作所为
在流离战乱中守护了渊源文脉
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他教育子侄:
此吾祖吾父之志、吾兄(丁申)未竟之事,吾勉成之,小子识之!
丁丙曾主持修复岳飞祠、于谦祠
也为左宗棠建造过生祠
可惜的是,他死后的墓碑已经难觅踪迹
据后人说,那片墓地先是建成了果园
而今已经成为了一间水泥厂
终日和轰鸣的机器声为伴
1907 年,丁丙去世后的第九年
他的子孙因经商失败,亏负钜万
为偿清债款,后代将藏书卖给了江南图书馆
这里便是今天南京图书馆的前身之一
这些珍贵的藏书而今成了南图
压箱底的 " 镇馆之宝 "
跨越时间,看着眼前这些沉重的箱子
泛黄的纸张
它们记载的不仅是无数古人的知识心血
更标志着跨越战乱苦难、文人的风骨
当年那个名满天下的富贾
那个热衷慈善的 " 吝啬鬼 "
他的传奇历经百年逐渐模糊
终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但——
他的那批藏书却还在为无数人输送汩汩清流
细细浸润、节节延伸
那一以贯之的
就是文脉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阿里亚 王子扬
(编辑 余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