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9-04-16
《北鸢》葛亮——抓周(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丨第 1903 期

-欢迎收听 -

(点击音频,聆听故事)

 
《北鸢》葛亮 —— 抓周(一)
 
00:00
11:24
 
制作人:周梁一歌(晓峰)

抓周(一)

▲▲▲

1

孩⼦在卢家长到了⼀岁,已⼗分的壮⼤,全⽆初来时的瘦弱样⼦。

奶妈云嫂是临沂⼈,⼜⾳浓重,依家乡的例俗叫⼩孩⼦“哥⼉”,透着股宠溺劲⼉。⼤家便都跟着叫,开始是逗趣的,⼀来⼆去久了,也叫惯了。府中并⽆其他的男童,“哥⼉”便成了孩⼦的⼩名。

哥⼉是受众⼈爱的。这爱⾥,⾃然有深浅。久了,⼈们渐渐发现哥⼉的性情,并不会因这深浅⽽有所依恃。他的脾性温和,能够体会⼈们的善意并有响应。响应的⽅式,就是微笑。⼀个婴⼉的微笑,是很动⼈的。这微笑的原因与成⼈的不同,必是出⾃由衷,然⽽又⽆⼀般婴童的乖张与放纵。这让⼈很欢喜,因为他笑得⼗分好看。脸上有浅浅的靥,⿐⼦也跟着翕动,欣然成趣。然⽽,⼈们又发现,他的微笑另含有种意味,那就是⼀视同仁。并不因为谁对他特别好⽽多给⼀分,也不会因为对⽅只是偶⽰爱意就稍有冷淡。将他捧在⼿⼼⾥的云嫂和颜⾊肃穆的郁掌柜,他毫⽆厚此薄彼,真是⽆偏⽆倚。如果是个⼤⼈这样,⼈们就会觉得他世故了,但这样⼩的孩⼦,做娘的,就有另⼀层担⼼,就是怕他其实有些痴。

哥⼉对于寒暖饥饱,其实很敏感;但又是⼀桩不同。⼀般婴⼉多是⽤啼哭来表现不满与困境,哥⼉到来的第四个⽉,似乎已不太哭了。他有需要的时候,会有他独特的表达。⽐如,将⿐⼦皱起来;⽐如,发出嗯嗯的急促的声⾳,这多半就是要吃或者要拉。这孩⼦,并⽆给家⾥带来很多初⽣⼉的感受。因为他很少有⼀些激烈的声⾳与⾏为,太安静了。

2

在他来到这家⾥⼀年的时候,云嫂便说,是时候给少爷摆桌“周岁酒”了。家睦夫妇⼆⼈对望⼀眼,并没有接话。因为他们是将哥⼉的来⽇作了⽣⽇,具体的⽣⾠是有些含混的。云嫂又说,近乎⾃⾔⾃语,摆酒,再就是要“抓周”了。看看哥⼉将来到底是个什么⼈物。说到这⾥,昭如⼼⾥却是⼀动,然后转向家睦,⽼爷,该要请些什么⼈,咱们拟个单⼦出来吧。

摆酒那天,⼗分热闹,称得上宾客盈门。⼀来是因为家睦在城中的好⼈缘。⼭东⼈重乡情,所以⼀家事成了百家事;再⼀来,也是⼈们对新⽣的卢家少爷,多少有些好奇。这时节也算市井太平,⼀个“周岁酒”也可摆成盛事。在旁⼈看来,是借题发挥,于卢家却是喜由⼼⽣。

哥⼉⽣平第⼀次成了舆论的中⼼。盛装包裹,虎头帽,绲边的缎⼦袄,元宝鞋,将他制成只花红柳绿的粽⼦。这代表着云嫂的审美。沉甸甸的长命锁令他有些拘束,时⽽扬起脖⼦,拧动⼀下,但脸上仍然是微笑的。他微笑地看着半熟和陌⽣的⼈,听着他听不懂的或真或假的赞美。⼀两个雅⼠,也会站定了,在他⾯前吟哦⼀番。⼤家就都跟着尽了兴。家睦夫妇也微笑着,这⽆论排场与氛围,都令⼈满意。接了帖⼦的,悉数到齐,也表明家道还说得过去。

3

当晚的⾼潮⾃然是抓周。床前设了长案,上⾯摆了各⾊物事。⼀册《论语》,⼀只官星印,⼀把桃⽊制的青龙偃⽉⼑,另有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钗环,酒令筹筒,可谓⾯⾯俱到,满当当⼀桌。云嫂将哥⼉抱过来,让他伏在案前,边说,除了做皇帝,我们哥⼉是什么都挑得拣得。这⼀说,孩⼦竞收住了笑,脸上⼀时有肃穆的表情,⽬不转睛地盯着⼀案⼦的琳琅。众⼈便笑,说些⿎励的话。他⾝⼦倾⼀下,左右看看,⼿抬⼀抬,似乎要落在《论语》上。旁⼈就说,好,腹有经纶,要做锦绣⽂章。谁知他却眼神⼀转,胳膊挪⼀下,又去碰了碰青龙偃⽉⼑。众⼈又说,好,⽂治武功,将来是个将才。他却依然没有捡起来,望⼀望云嫂,又望⼀眼昭如,竟然坐定了,不再动作。只是眼⾥含笑,⼼平⽓和地看这⼀圈⼤⼈,像是在看风景。过了半晌,⼈们终于有些焦急。云嫂索性将⼀只算盘,在他⾯前拨拉。按说这很不合规矩,但⼤家都了解她的⼼意。他抓⼀下算盘,起码是个圆场,说明有意陶朱事业,家睦这⽙店后继有⼈。哥⼉眼珠⼦跟着算盘珠⼦⾛,但并未伸出⼿去,反⽽将个⼤拇指放在嘴⾥吮。吮够了,取出来,仍然是稳稳地坐着。脸上的笑容更为事不关⼰,左右顾盼,好像是个旁观的⼈。

⼈们失望之余,都有些⼩⼼翼翼。对待难堪的⽅法似乎只剩下沉默。云嫂也收起了热闹劲⼉,望着男⼥东家脸⾊渐有些发⽊。

这时候,席间却有⼀位⽼者,缓缓站起⾝来。虽未围观,远远地他也看了个周详。⼈们便听见他说,这⼀番上下,见得公⼦是⽆欲则刚,⽬⽆俗物,⽇后定有乾坤定夺之量。声⾳不温不⽕,却掷地有声。⼈们便纷纷附和。爹娘也舒了⼜⽓,⼼中感激⽼者的解围。

4

家睦举了杯酒,到了⽼者⾯前,道⼀声“吴先⽣”。⽼者捋了捋胡须,笑着挡了去,说,卢⽼爷,客套便罢了。是我与⼩公⼦有缘分,竞⽐你们做⽗母的更懂得他的⼼志。

这吴先⽣,⼤名吴清舫,是城中⼀个画师。认识他的,看到他坐在这⾥,都有些诧异。⼀来他实在是个深居简出的⼈;⼆来,此⼈近年来名头颇⼤,却⼼性淡泊,渐有了神龙藏⾸之姿。⼈们只知其与杭天寿、于书樵、江寒汀等⼈齐名,⾄于其本尊,却⽬者寥寥。今晚他坐在这⾥,⼈来⼈往,竟也⼗分的清静。

说起来,这画师如何成为家睦的座上宾,有⼀段渊源。吴先⽣的前半⽣,称得上⼀波三折。⽣于清光绪⼗五年。幼承庭训,早年⼊私塾、读经史。后值洋务运动,世中学堂卒业。功名求取告⼀段落,⽅齐⼀⼼之志,投⾝绘事,习《芥⼦园画谱》,视为初学之津梁。其间笔喻耕耘,遍访名⼭,胸藏丘壑,精⼯花卉、翎⽑、⾛兽、⼈物,⽆不涉猎,所谓“画得⼭穷⽔尽”。匠⼼锐意,终⾃成⼀家,创写意富丽花鸟画⼀派,为时⼈所重。其近年声名⼤噪,又是⼀桩佳话。机缘巧合,五六年前,其画作被国民政府选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竟⼀举获得⾦奖,于是成为国际上获⾦质奖的第⼀个国⼈。此举似乎有些空前绝后。他年中国在博览会上获奖的,是⼤名⿍⿍的贵州茅台,再与⼈⽆涉。

这⼀来,⼀众政要、名流⼠绅,求画若渴。润笔之赀,⽔涨船⾼,时称“官宦⼈家⼤腹商,中堂字画吴清舫”。这吴先⽣的画,便不是凡俗之辈赏玩的物件了。以家睦的处境,实在算不得“⼤腹商”。好奇的⼈,便与他问起彼此的交往。他答得⼗分简单,只两个字:朋友。

吴先⽣哈哈⼀笑,说,我还真是个找上门来的朋友。

- 作者 -

葛亮,原籍南京,现居香港,任教于高校。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著有小说《北鸢》《朱雀》《七声》《谜鸦》《浣熊》《戏年》,文化随笔《绘色》,学术论著《此心安处亦吾乡》等。部分作品译为英、法、俄、日、韩等国文字。

曾获首届香港书奖、香港艺术发展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被收入 " 当代小说家书系 ""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 ",入选 2008、2009、2015 年 " 中国小说排行榜 " 和 "2015 年度诚品中文选书 "。长篇小说《朱雀》获选 "《亚洲周刊》全球华文十大小说 "。2016 年以新作《北鸢》再获此荣誉。

- 主播 -

何佳欢

中国工商银行南京分行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