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19-05-05
脱贫攻坚大型融合传播报道第七站: 排扎苗寨 乡村旅游就是脱贫“答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俯瞰排扎苗寨

排扎,这座深居群山当中的村落,是贵州省台江县排羊乡富强村的村民组。古时这里曾属屯兵要地,在各民族长久交融之下,它早已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苗族村寨。作为台江县城居民用水的重要水源,翁你河从排扎穿境而过, 排扎和台雄两座水库,结合先天的自然生态,形成了山水环绕的美景。

过去,排扎被贫困包围。四年多前,中组部定点帮扶台江,村民们借此机会,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他们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特点鲜明的农耕传统,以及独特的苗族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每逢节假日,村子里都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近日,贵阳晚报、ZAKER 贵阳、贵阳网携手美的置业,前往排扎苗寨,去探究这个贫困村如何做到 " 华丽转身 "。专题 # 春风行动 Z 边独好

俯瞰排扎苗寨

1."返乡 ":从种植莲藕,到修建乡村餐馆

在村子里的篮球场,头发花白的老人,返乡创业的青年,和挑针走线的妇女,都在讲述排扎苗寨的变化。

其实,村民口中的那些变化,可能连初次踏入排扎的游客,都会有直观的感受——进村道路干净整洁,村民厕所宽敞卫生,村内民宿条件舒适,餐馆书吧配备齐全。

" 排扎是富强村里发展最快的。" 王德志的自豪,溢于言表。整个富强村有 11 个村民组,如果以同样的时间维度横向比较,排扎的确走在了前列。已经当了两年多的村主任,见证过排扎巨变的姚祖恩说:" 这里独有的政策和天然优势,可能其他组没法比。"

今年四十岁的王德志,之前在外打工,四年前他回到村里投资种植莲藕,种植基地遭洪水袭击,损失惨重,但这个精瘦的中年人,有股不服输的韧劲,他从银行贷款,修起了目前全村规模最大的餐馆——望月楼。

这栋三层木房,建在篮球场上坎。设计时,他执意要求把顶层做成四方见天的屋顶。用王德志的话说:" 就像高档车的天窗,在这个走廊底下,游客们可以坐着喝着咖啡,白天看云,晚上看星星。"

望月楼总共花掉六十多万,这对村里的任何家庭来说都是大手笔,但王德志信心满满,他也有自己的算盘。餐馆正式营业过后,丰盛的中餐,每位客人他只收二十块钱:" 从去年开始,来排扎旅游的人,每个月都在增加,我这里最多一次接待过 230 多个客人。"

平日里,当地少数民族村民会吹芦笙,唱苗歌来欢迎来往的旅客。

游客来了,少不了苗族敬酒歌和芦笙舞。王德志的妻子毛英妹、杨昌琼、龙通雪等五名妇女,自发组成了歌舞队。摆拦门酒,吃长桌宴,跳芦笙舞,都能听到她们的美妙的歌声。为丰富敬酒歌的 " 曲目 ",她们还学起节奏欢快的流行歌曲。

为规范市场,营造更好的旅游氛围,村里规定不得抬价,不得抢客,他们希望以此树立口碑,给游客以既完美又实惠的体验。事实上,王德志的望月楼,之所有嵌入了看起来有些时尚的设计理念,这并非全都是他的功劳。

2016 年,通过中组部牵线搭桥,北京 " 绿十字 " 乡建团队来到村里,他们被排扎的景致和民风所吸引,决定与台江县政府合作,进行美丽乡村打造。一年之后,经过多方努力,排扎村首个民宿示范性项目 " 孙君院子 " 竣工。

村民们的生活依山傍水,很是惬意

2."融入 ":体验苗族文化,为更好地营销排扎

在排扎," 绿十字 " 团队的任务不止是修建民宿,他们还帮排扎挖掘村落历史、姓氏族谱、民风民俗等。排扎境内的白水洞瀑布群也被利用起来,这个拥有大小 150 多个瀑布、整体落差 800 多米的瀑布群,囊括了探险、旅游、休闲和观光的功能,景区由专业团队规划设计后,也已在去年五月份开放。

乡村建设在纵深推进,排扎村的道路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了相应的完善。" 孙君院子 " 的落成,让很多进村的客人,都知道排扎有个 " 美如画 " 的院落。这个院落修成,还带动了村民们改造和修建民宿的热情——十多户村民着手改建自己的房子,打算用来做旅游接待,这其中包括三十八岁的龙通雪。

家家户户都盖起了三、四层独具特色的房子

过去,排扎村的妇女,要么织布绣花卖,要么外出打工挣钱。自从谙熟旅游产业的天津人郭楚君来到村子,龙通雪就改变了外出打工的想法。郭楚君与排扎苗寨结缘在三年前,那时她陪同丈夫,从天津赶赴贵州参加同学聚会,机缘巧合到了排扎。" 村子里的贫困程度,超乎我的想象,有的家庭四五年的收入,都不超过万元。" 她花了五天时间,走访了四五十户村民。

此后,贵州省旅发委发起活动,组织全国各地顶尖的旅游从业者到雷山过苗年,全程参与活动的郭楚君,再次被贵州人的热情好客所打动,她决定找个机会回排扎看看。当郭楚君第二次来到排扎时,村子里的 " 孙君院子 " 已近完工。

通过当地政府牵线,郭楚君成为 " 孙君院子 " 的管理者,她租住在龙通雪家隔壁,两人因此成为好友。学苗话、唱苗歌、吃庖汤,无论多重口味的本地菜,郭楚君都尝试着去接受,还坚持叫龙通雪的 " 苗名 "。

当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寨子里大多都是老人与小孩。

" 扶持一户是一户 ",郭楚君挨家挨户做工作,她希望用自己的资源和经验,带动村民们发展旅游。最开始村民不理解,她就请大伙吃饭,组织妇女们参加趣味活动,拉近关系。为让资源立体化,郭楚君还利用外出的机会,去各地的结交苗族非遗传承人。

关系网铺开,天津、大连、南京这些千里之外的游客来了,郭楚君根据团队特点,制定他们的专属行程。旅游大巴无法开进村子里,她就陪同游客走十多分钟小路,顺便讲排扎的故事。在郭楚君的规划里,她与苗绣传承人张艳梅签下协议,有刺绣订单,可以分给排扎的妇女们来做。她还在不断发展客源,从各个协会入手,想让更多人到排扎来玩。

去年暑假,郭楚君干脆托管在呼伦贝尔经营的民宿项目,把女儿接到排扎村,与村里的孩子们学习互动。今年春节期间,她一家人都在排扎过。学刺绣、杀年猪、打糍粑、跳芦笙舞、吃转转饭,郭楚君早已把自己当成了排扎人,她还跟房东签下二十三年长约,要把老房子改造成民宿:" 让来排扎旅游的人,感受到苗族文化的魅力。"

临近排扎苗寨的瀑布群是当地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3." 规划 ":自然与人文结合,就是乡村旅游的答案

新与旧,传统与未来,有时候是互相对抗的力量,但在排扎苗寨,几乎所有人都在参与规划 " 未来 "。

2017 年 10 月,在中组部和杭州市余杭区帮扶下,排扎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开工。四个多月后,讲习所建成并投入使用。宽敞的教室、整齐的桌椅、先进的设备,都是为村民们学习技能所用的,墙上还贴着 " 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 " 之类的标语。

中组部帮扶期间,排扎建起了合作社,如何发展好旅游业和产业,成为每个村民都需要考虑和面对的问题。排扎的土鸡,早已卖到 200 块钱一只,排扎的藕粉,也卖到 100 块钱一斤。村子里,有外出的年轻人回来了,他们开货车干养殖,村主任姚祖恩说:" 能把年轻人吸引回来是好事,只要排扎把旅游和产业做好,他们在家门口也可以赚钱养家。"

在不少民族村寨,现代化被看成是不可阻挡的力量,但排扎人物尽其用。以前楼下养猪楼上住人的熊朝英家,在猪圈拆除后得到中组部工作人员的资助,把二楼清扫干净,购置书架,摆好桌椅,装上射灯,买来音响,普通的木房摇身变成文艺范十足的 " 安德鲁书吧 "。这间书吧,也为这个六十八岁的老人,带来不少的收入。

已经卸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余宗洋,曾描述他对排扎的最初印象:" 沉寂的村路、坐在门前无事的老人、四处放养的鸡和狗、卫生恶劣的居住环境、耕作为生没有收入的村民。" 这个在 2016 年从清华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年轻人,选择黔东南作为事业的起点,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他在当年十二月份被派到排扎村。

今年 76 岁的当地老人在此生活了一辈子,谈及寨子的从贫困到小康的变化,她开心的重复着:" 现在的日子太好了!"

余宗洋驻村后,迅速组建了由党员、青年骨干、村内致富带头人和妇女骨干组成的 " 排扎建设管理委员会 ",动员村民参与村寨建设。他还促使排扎村建成了规模养猪场和月季苗圃等,组织村民参与改厨、改厕、改圈,为发展乡村旅游做准备。

在驻村的两年时间里,他与村主任姚祖恩,以及来自北京的 " 绿十字 " 乡建团队合作,规划如何利用白水洞瀑布群资源和苗族文化,带动村民也投身到旅游发展和民宿运营中去。从结果来看,余宗洋和姚祖恩在过去两年的努力是成功的——村里的老水车又转起来了,破旧碾坊被改造为咖啡厅,吊脚楼变身为整洁的民宿。

排扎苗寨早已不是破旧的样貌,村民们也不再是散漫的状态,八十八户村民拥有了共同的信念,他们要把村子搞好,把旅游搞好。在城市化进程当中,排扎的乡野文化和苗族文化曾节节退后,如今村民重拾传统,与土地同呼吸,为排扎写下了乡村旅游的标准答案。更多精彩内容请打开 " 春风行动 " 专题

贵阳晚报全媒体记者吴再忠 吴如雄 张晨 杜立 张强

编辑 胡亚妮 / 编审 李枫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