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在法国家喻户晓;
他主持读书节目 15 年,几届总统争相上场;
他是法国《读书》杂志创始人和首任主编;
他是法国龚古尔奖评委会主席;
昆德拉、埃科、索尔仁尼琴、苏珊 · 桑塔格、韩素音、西默农、诺曼 · 梅勒、尤瑟纳尔、布迪厄、克洛德 • 列维-斯特劳斯、特吕福、戈达尔、罗曼 · 波兰斯基 …… 名人们纷纷走上他的演播台,他的节目能改变一本书或一个作家的命运;
他就是贝尔纳 • 皮沃。
▲皮沃与女儿塞西尔
2018 年,他与女儿塞西尔合写了一本《左岸读书》。今年 4 月,深圳海天出版社推出了该书的中文版,在 "4 · 23 世界读书日 " 与读者见面之后,迅速成为读书界大热的 " 书之书 "。
这是一本老书虫写给爱书人和读书人的书,一出手,便圈粉无数。近日,深晚记者采访了该书的策划人、法语翻译家胡小跃。请他为我们深度解读这本充满魅力的 " 书之书 "。
●他是一个 " 做什么成什么 " 的人
记者:可否为我们介绍一下皮沃?
胡小跃:皮沃现任法国龚古尔学院院长、法国龚古尔奖评委会主席,他是法国《读书》杂志前主编,曾在法国电视台主持读书和文化节目数十年,是法国著名的阅读推广人,被认为是法国全民阅读的 " 第一推手 "。
2013 年,他的名字被收入法国《拉鲁斯》词典,并被法国《新观察家》杂志誉为 " 堪比莫泊桑 " 的人物,成为法国文化界当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皮沃给杜拉斯做了一个特别节目,结果《情人》获得了龚古尔奖。
记者:见过皮沃吗?他本人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
胡小跃:很遗憾,我没有见过他。他是大名人,更是大忙人,同时主持多种活动,很少见人。正如他的书中所说,他 " 永远把心思放在书上 …… 不看电影,不看戏,不听音乐,不看展览 ",这对一般的法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我本来请他来中国参加首发式,但他今年 84 岁了,坐不了长途飞机。法国驻华使馆的文化参赞两次去他家登门拜访,都没请动他。今年 2 月,他给我来邮件,说真是抱歉,其实很想来,因为他从来没有来过中国。
▲他与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好莱坞演员简 · 方达一见钟情
记者:法国的《读书》杂志,是一本非常著名的书评杂志,在读者中影响颇大。可否谈谈,皮沃对这本杂志的影响?
胡小跃:皮沃是这本杂志的第一任主编,他在任期间杂志的发行量非常大,是法国文学界、出版界和图书界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杂志。
我在上世纪 80 年末开始订阅这本月刊,加上邮寄,这本杂志每月要花去我半个月的工资,但我义无反顾地订了好多年。
到了 1993 年,他卸任主编,杂志的质量马上下降。2002 年,我实在忍不住,跑到编辑部,找第二任主编投诉。到了第三任主编,杂志的销量更加下滑,我也坚持不住了,放弃了订阅,因此可见皮沃对这本杂志所起的作用。
纵观他的一生,我发现这是一个做什么成什么的人。无论是办杂志、主持电视台的节目、报纸上开专栏,还是后来的法语听写大赛和舞台朗读,他都超级成功。
●这是一本老书虫写给爱书人和读书人的书
记者:《左岸读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胡小跃:这是一本老书虫写给爱书人和读书人的书,也是一对书迷读书一生的美好故事。皮沃父女俩围绕着读书的好处、阅读的快乐、读书与孤独、读书习惯等话题,分别从专业读书人和业余读书爱好者的角度,讲述自己的读书生涯和与书的不了情。
▲《左岸读书》在深圳首发
记者:为什么会选中这本书来翻译出版?
胡小跃:皮沃可以说法国最懂书、读书最多、眼光最独特、对法国文坛最熟悉的人之一,他在法国读书界、出版界和新闻界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是很少有人能够替代的。他与书为工作对象半个多世纪,他对书的了解和对作品的见解能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参考,这是一份难得的文化财富。
这本书中涉及了那些 " 高大上 " 的著作不愿提或不屑提,而恰恰又是普通读者所关心和希望了解的问题,如怎样摆书、送书、藏书、扔书。此外,作者在似乎在不经意间谈到了数百作家的数百种书,让我们了解到很多最新信息,可以说,这也是对世界文坛的一次纵览。
这本书让我们跟作者一起享受读书之美,读书之乐,读书之尊严。我们从皮沃身上看到书对他的一生有多大的影响,而他又通过书对社会、对他人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读书给了他们父女俩丰富而精彩的人生,书中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他们对书的感激、热爱和敬畏,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因为与书为伴而产生的幸福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胡小跃在首发式上介绍《左岸读书》
记者:这本书有什么特点?
胡小跃:这是法国读书界的一个 " 大人物 " 写的 " 小人书 ",或者说是一个 " 不普通的人 " 讲的普通话。
作为一个资深的书评人,皮沃没有在书中讲大道理,没有引经据典,没有讲空话大话套话,也没有高深莫测的术语,更没有假装权威的指手画脚,而是围绕普通读者所关心或遇到的 " 小问题 ",讲自己的故事和经历,谈自己的体会。这本书 " 亲民 " 而接地气,小学生读得懂,老年人能读出味。同时,书中有近 70 幅与书有关的插图,与抒情、幽默和轻松愉快的文字形成一体,是一本可读性和可看性兼备的图文书。
这本书采取父女两人合写的方式,两代人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就 20 多个话题谈自己的经验、感受和看法,他们的观点有统一,也有对立,有互补,有时也针锋相对。父女俩一个是专业读书人,一个是业余阅读爱好者,他们的读书爱好、选择、方式、技巧和体会具有更广泛的覆盖面和代表性。
●书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显摆和炫耀的
记者:" 书之书 " 一直是作家、学者、爱书人喜欢写的题材。以皮沃父女这本书为例,您认为 " 书之书 " 有什么魅力?
胡小跃:书之书不但让我们知道书本身,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书背后的故事:书是怎么诞生的,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又是怎么写作的,书经历了什么磨难或传奇。有时,书背后的故事远远比书中的内容精彩,因为写书人必须有不凡的经历才能写出好作品,而书中的故事往往是经过美化加工和掩饰的。
就皮沃的这本书而言,其特色和优势非常明显。他与女儿联手,两种性别,两代人,两种职业,两人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去谈同一个话题。这些话题都很 " 亲民 ",很接地气,尤其是皮沃,他接触的作家多,第一手资料也多。书的内容平易近人,语言生动幽默,感情很真挚,一点不做作。
书中有近 70 幅难得一见的图片和照片,全都与书或作者有关,是我们花了重金从法国和其它国家购买了版权的。
▲书插图
记者:您认为,读了这本书会给读者什么启示?
胡小跃:读书是美好的事情,家长应该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在皮沃家中,只要读书,他就有特权的,可以不受打搅,可以免去许多杂务,让他安安心心地看书。
重视读 " 无用之书 ",比如读小说。书中有一节就是 " 我们偏爱小说 "。好的小说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高尚情怀,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对从事任何工作都是必要的。一个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国家和民族是难以健康发展的。
书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藏的,更不是用来显摆和炫耀的。国内喜欢书、喜欢藏书的人越来越多,但爱书和爱读书是两个概念,读书和藏书也是两回事。
我们不一定要藏有很多书,读过就好;不一样要有书房,书读过以后送给别人、捐给团体或组织,让它在社会上流通,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许比藏在自己家中发霉更有意义。皮沃父女都有送书的习惯,书中写到他们送别人书或别人送他们书时心里是多么愉快。
▲书中书(乔纳森 · 沃尔斯藤豪姆 作,2003 年)
记者:中法两国虽然都是文化大国,但两国在全民阅读上还是有很多不同。法国的读书气氛、法国人的阅读习惯喜好,是什么样的?
胡小跃:中国人均阅读不到人均 5 本,法国超过中国一倍多。中国人口是法国的 20 倍,但中国一般图书的平均销量竟不及法国,出版的绝对数量中国领先一倍多一点,但图书版权的输出法国却大大领先于中国,这说明,中法两国虽然都是文化大国,但两国在全民阅读和文化软实力上还是有差距的。
法国读书气氛浓,阅读习惯好,在公园、交通工具上,看书的法国人很普遍,书店的人总是那么多,不仅仅是翻书的人,而是真正的买书人。在我去过的法国人家里,尽管不一定都有书房,但一定有书架,不管他们是从事什么职业,也不管是年老年少。法国的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的阅读量都非常大,法国人闲聊的话题也离不开书。
皮沃在电视台主持读书节目期间,每星期六,也就是节目播出的第二天,人们的话题往往就是他的节目内容。在法国,不了解作家动向,不知道新书动态,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法国人。
《与皮沃父女——左岸读书》
[ 法 ] 贝尔纳 • 皮沃塞 西尔 • 皮沃著
肖林译
海天出版社
2019 年 4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