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实习生 徐可 记者 胡玉梅 / 文 马晶晶 / 摄)曾国藩曾说,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
著名作家冯唐说,如果只读一本书,我就选《资治通鉴》。
今年是司马光诞辰一千年,《资治通鉴》成书 900 多年。
△论坛现场
那么,900 多年后,我们该如何阅读《资治通鉴》?5 月 9 日,第十届南图阅读节 · 嘉惠论坛在南京图书馆举办。现场,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生群、南京图书馆原馆长徐小跃,齐聚一堂,为公众共同解读这部传世名著。三位国学大咖都说了什么?现代快报记者来告诉你。
"《资治通鉴》是大数据库 "
《资治通鉴》的编撰始于 1066 年,修了 18 年才完工。开始,书的名字为《通志》;宋神宗亲自改名《资治通鉴》,取意 "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张国刚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贯穿战国到五代 1300 多年,是一个大数据库,可以让我们学习在什么情况下应用什么道理。"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国刚说。
张国刚说,《资治通鉴》里讲了一个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孙权让吕蒙多读书,吕蒙以军务繁忙为由推托。孙权说,我难道要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传授经学官吗?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后来吕蒙开始学习,并留下了 "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 这个成语。" 不光是吕蒙,我们会发现张良、韩信、诸葛亮、司马懿等等在历史上建立功业的人物,并不都是学富五车的人,所以说经书给我们一个方向,但是史书则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个具体的时空情境。" 张国刚表示。
那么,我们今天该如何读《资治通鉴》?张国刚表示,读史要注意历史的细节,更要把握总体与全局,看清大脉络把握大方向,司马光就是抱着大历史观的理念去编撰《资治通鉴》的。
" 德主刑辅 " 观对今天有何启示
不管是《通志》还是《资治通鉴》,这两个书名都有共同之处。即: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赵生群
论坛中,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生群认为,《资治通鉴》历叙战国秦汉魏晋隋唐五代之事,历史兴替都有一个过程,并且受各种复杂因素影响。
他说,在儒家看来,法治的最高境界,不是监狱里人满为患,而是相反:囹圄空虚,刑措不用。德治,是治本;法治是治标,是救急。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实行刑罚之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同时也是教育人们遵循道德规范。
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德也比法治更为重要。《论语 · 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在孔子看来,法律也不能违背道德。《公冶长》:"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那么,在政治现实中,为什么有时强调德治,以德化民,有时又要强化法治呢?这是因为时势不同,出于现实的需要和考虑。
《资治通鉴》告诉世人何为善恶得失
△徐小跃
南京图书馆原馆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小跃发表题为 "《资治通鉴》:知兴替明得失 " 的主旨演讲。
" 通过《资治通鉴》可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资治通鉴》通过正反两方面经验来告诉世人许多道理,善恶是非皆在其中。而且,这样的正反经验跨越 16 朝,共经历了 1362 年,给公众提供了大视野的历史观。" 徐小跃认为,作为一个稍有素养的中国人,至少读一点司马迁的《史记》,读一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徐小跃表示,《资治通鉴》中推崇的治国理念是 " 为政以德 ",具体而言有 " 十德 ",其中以 " 仁 " 为首。
徐小跃详细解说了《资治通鉴》开篇的故事,强调了行 " 仁 " 的重要性。他说,通过这个故事,可知如何用人、如何得民心。" 合乎人性的对待、合乎文明发展的方向,是国家社会前进的基石。中华文明具有宽容、自由、独立的特质,循此路径,必将到达‘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徐小跃说。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