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文脉君为大家介绍了宝玉家的几道硬菜(
然而,在馋哭了一票网友的时候,也有人表示:" 宝玉家的硬菜虽好,但是我们普通人未必天天消费得起。"
这次,文脉君要给大家隆重介绍另一位江苏老先生的家宴。
这位老先生可不一般人!
用老舍先生的话说:北京文联我怕两个人,一个是端木蕻良,另一个就是他。
小说界的泰山北斗沈从文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
贾平凹羡慕地说:他是一只修炼成精的文狐。
书画界的 " 黄老邪 "、大师黄永玉说:我的画只有他最懂。他在我心里的分量太重,很难下笔。
这位老先生就是汪曾祺。
在网上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 深夜不读汪曾祺。" 为啥?饿呗!
文脉君觉得,他家的硬菜比宝玉家的更馋人。你说茄鲞好吃,谁知道 " 茄鲞 " 是啥滋味?无经验则无从联想。
相比之下,汪曾祺家的双黄咸鸭蛋和白馒头是真的让人饿,因为你知道那会是什么滋味,尤其数九寒天一碗咸菜慈姑汤,热气腾腾,暖心暖胃。
深夜发吃,报复社会,其实是从汪曾祺开始的。
咸鸭蛋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 " 空头 " 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汪曾祺写过无数美食,天南海北无所不包,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他的家乡菜。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高邮地处江淮之地,水好、草好,鸭肉肥美,鸭蛋质细。清代大才子袁枚,曾在《随园食单》里写过:
"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不过同处江苏吃货界的汪曾祺,却有点 " 瞧不上 " 袁枚。你要是问他为什么,他一定会告诉你——
"《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又不会做。"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鄙视链吧。
△袁枚与《随园食单》
塞肉回锅油条
有一道菜,敢称是我的发明:塞肉回锅油条。油条切段,寸半许长,肉馅剁至成泥,入细葱花、少量榨菜或酱瓜末拌匀,塞入油条段中,入半开油锅重炸。嚼之酥碎,真可声动十里人。
美食都是馋人琢磨出来的。
有段时间,汪曾祺天天在家研究做菜,一有进展还经常跟朋友显摆。1977 年,他给朱德熙写了一封信,得意洋洋地说:
最近我又发明了一道菜,塞肉回锅油条,嚼起来嘎吱嘎吱响,十里外都听得见。
这个做法有点像春卷,清代的烹饪经典《调鼎集》中收录的春卷,是这样做的:
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应时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
而这道塞肉回锅油条,不仅保留了春卷的酥脆,更多了油条固有的咸香。难怪汪曾祺经常自夸:" 这道菜是本人首创,为任何菜谱所不载。"
香椿拌豆腐
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豆腐是最平常不过的食材了,四四方方,清清白白。怪的是,过往众多文人墨客都对它情有独钟。
梁实秋说,豆腐是中国食品中的瑰宝。周作人说,豆腐这东西实在是很好吃。国学大师胡小石,四十年代还专门发明了一道菜,就叫 " 胡先生豆腐 "。
汪曾祺也不例外,什么老豆腐、水豆腐、豆花豆脑豆腐干,如数家珍。特别是香椿拌豆腐,被他奉为 " 上上品 "。
除了拌豆腐,汪曾祺拌起菠菜、干丝来也是极好的。一箸入口,三春不忘。老爷子用实力告诉全天下的吃货,这个春天,已经被他的筷子承包了。
巧蛋
巧蛋是孵小鸡孵不出来的蛋。不知什么道理,有些小鸡长不全,多半是长了一个头,下面还是一个蛋。鸡出不了壳,是鸡生得笨,所以这种蛋也称 " 拙蛋 "。
" 巧蛋 " 就是没有孵出小鸡的蛋,因为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经常出现在夜市脏摊上。不过这种东西,很多人是不敢吃的。
不过话说回来,汪曾祺真的是一位 " 吃鸡高手 ",连鸡肝鸡肠这些下水,在他笔下都馋人得要命。
" 昆明旧有卖燎鸡杂的,挎腰圆食盒,串街唤卖。鸡肫鸡肝皆用篾条穿成一串,如北京的糖葫芦。鸡肠子盘紧如素鸡,买时旋切片。耐嚼,极有味,而价甚廉,为佐茶下酒妙品。"
△汪曾祺生前偏爱的 " 汽锅鸡 "
油爆豆壳虫
他捉了一些,撕去硬翅,在锅里干爆了,撒了一点花椒盐,就起酒来。在他的示范下,我们也爆了一盘,闭着眼睛尝了尝,果然好吃。有点像盐爆虾,而且有一股柏树叶的清香。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已有 " 食虫 " 的习俗。范仲淹在《范仲淹疏》中曾称:蝗虫 " 曝亁可代鰕米,尽力捕之既除害又佐食,何惮不为!"
若是汪曾祺早生个 900 多年,没准能跟这位江苏老乡(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成为挚友。
△范仲淹
年轻时的汪曾祺,就抱着 " 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 " 的想法尝遍人间风味。豆壳虫在滚油里煸炸一下,三颠出锅,上盘之后,撒上重重的花椒盐,这就是菜。
据说这个虫子肉质像虾,因为只吃柏树叶,所以透着一股清香味。像汪曾祺这么良心的点评,大众点评上都不多见了。
另外几道美味,咸菜慈姑汤、金必度汤、芝麻酱拌腰片、拌里脊片,读者诸君,你不妨自己琢磨一下做法。
5 月 16 日,恰好是汪曾祺逝世 22 年,谨以此文献给这位江苏吃货界的 " 扛把子 ",这位懂得生活的老人。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王子扬
(编辑 张爱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