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红艳)突然有火警警报声响起,智能巡检机器人第一时间抵达着火点 " 勘察 "、智能灭火机器人也迅速启动 …… 这一切都发生在地下近 20 米的电缆隧道中。5 月 22 日,全国首个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理念的人工智能高压电缆隧道—— 220 千伏宁莫线电缆隧道,完成升级改造投入运行。现代快报记者获悉,这条近 6 公里的隧道装有 800 多台感知设备,可实时采集近千条信息。信息汇集后经 " 最强大脑 " 处理,可迅速处置各种电力隐患。
△ 220 千伏宁莫线电缆隧道首次采用了智能巡检机器人和智能灭火机器人
拥有最强大脑
800 多台感知设备实时采集千条信息
220 千伏宁莫线电缆隧道并不一般。它投运于 2016 年 9 月,总长 5.879 公里,下穿秦淮河、国防园、明城墙、清凉山公园等地,为南京城区东西环网输电线路主通道。据介绍,未来二十年,这条隧道将是南京市区的东西环网供电大动脉,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将达数十亿。
升级后电缆隧道有哪些新技能?" 升级后的隧道中布置了温度、湿度、局部放电等各类感知设备和智能巡检机器人、人员精确定位等高精尖设备。" 国网南京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该项目负责人赵轩介绍,经过处理,电缆隧道中 53 类 800 多台感知设备实时采集的近千条信息被自动整合为 11 类监测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相关联的设备之间还可以相互校验、自主分析判断,实现边缘计算,得到直观、立体、准确的信息。比如,仅隧道防火这一项,就可以通过环境温度、隧道烟感、灭火机器人等多重设备进行综合分析处理,有效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综合运用不同的数据,该系统已经搭建出 " 人员定位与应急指挥 "、" 电缆设备主动预警 "、" 运行环境智能监控 " 等五个应用场景。
△ 220 千伏宁莫线电缆隧道配备智能巡检车
" 智能 " 亮点多
智能安全帽、4G 专网都是传输 " 神器 "
这条电力隧道究竟长啥样?别着急,一起进去看看。5 月 22 日上午 9 点半,沿着楼梯向地下行进,越发感到清凉。在地下六七层的位置,就来到了隧道设备区入口处。
抬眼向隧道深处望去,两侧的电缆无限向前延伸,似乎看不到头。此刻,只见一台黄色小车映入眼帘,不断沿着轨道向前行进。" 这是电缆隧道智能巡检车,可以携带红外、接地电流、局部放电等各类检测装置,方便了日常巡检。" 南京供电公司电缆室电缆运维一班班长王浩说。在隧道内,记者还见到了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接地箱、测温光纤等设备。王浩说,机器人可替代人工自主巡检电缆隧道,也可由人工乘坐巡检车开展巡检,随时查验机器发现的隐患。
△运维人员可在隧道内通过专网电话或巡检 PDA 与外界取得联系,及时汇报内部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地下隧道内还用上了 4G 网络。" 电缆隧道都在地下几十米处,这里没有手机信号,无法与外界联系,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没法及时避险。" 运维人员叶冠豪说,此次改造在隧道内实现了电力 4G 无线专网覆盖,为工作人员配置了智能安全帽和手持智能 PDA 等设备。智能安全帽自带小型摄像机,巡检人员所看到的画面看,都可以实时传输到后台。另外,智能安全帽还可实现定位管理。
实现远程 " 问诊 "
运检模式从事后检修到事前诊断
升级改造后的电缆隧道,让全国劳模、电缆专业领军人物陈德风深有感触,他表示:" 我参与电缆工程建设三十多年,这是我见证的科技含量最高、高精尖设备最多、健康水平最好的电缆隧道,它基本实现了自我感知、自我运检,真正实现了泛在物联。"
△电缆运行监控中心大屏
据南京公司电缆室负责人王东海介绍,升级后的宁莫线隧道应用气体、水位、外力破坏、温度等多类数字化、智能化在线监测设备,利用多元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算法,实现了电缆隧道和线路状态的实时深度感知。" 现如今,我们的工作人员在电缆运行监控中心,就可以实时监测电缆隧道的各类数据。" 王东海说道。依靠人工智能,实现了电缆线路运检模式从‘事后检修’到‘事前诊断’的本质变革,大幅提升了线路健康水平。
△运维人员使用智能终端巡检,头戴智能安全帽可实时传输巡检画面
当隧道内发生火灾、线路故障等紧急情况时,各类监测系统将自动完成信息汇总并进行报警,就像救生员一样,为隧道内运维人员自动设计逃生路线。与此同时,救生员还会通过隧道顶部的箭头指示及手持终端进行路标指引,将内部情况传输至外部指挥中心。
(图片来源:南京供电公司供图)
(编辑 张爱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