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许天颖 记者 仲茜)古人说:" 苏湖熟,天下足。" 古代中国人是如何分享江南这个天下粮仓的?大运河起到了关键作用 ……5 月 26 日,全国首家大运河农业文明研究专题机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农业文明分院,在南京农业大学正式成立。该分院依托南农大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搭建专题研究平台,未来将建设大运河农业文明数据库、专题网站、博物馆等。
" 长城、坎儿井、大运河,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基建工程。而作为‘活着的、流动着的人类遗产’,大运河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成立仪式上,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教授致辞时表示,南农大将汇集学界力量,构建 " 小核心、大外围,小机构、大网络 " 的研究团队,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内涵,为高质量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提供思想支撑、智力支撑、理论支撑,切实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打造成为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
研究分院成立当天,还举办了首届大运河农业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近百位农业文明研究学者相聚南京,开展学术交流。在大会主题报告阶段,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教授和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 Spencer Stewart 教授,分别做了以《运河农耕文明:回顾与展望》和《伊利运河的比较研究》为主题的学术报告。" 中国历史上的南粮北运、北人南迁,农作物地域品种的杂交、迁徙,农具的更新换代、农业村落的聚集以及风俗民俗的变迁,都与大运河有着很大的关联。" 王思明介绍,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生态之河,还是一条经济之河、社会之河、文化之河。大运河沿线的农耕文明体系,涉及农业工程、农田灌溉、农业生产、农业加工、农业仓储、农业运输、农村聚落以及非物质文化农耕文化遗产等多个方面,亟待更多学者专家深入调查、研究。" 我们学院正在申请开设相关博士、硕士研究生方向,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及访问学者,参与运河农业文明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欢迎大家前来。" 王思明说。
此外,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农业文明分院的未来发展规划为主题的圆桌会议也在当天举行。分院明确了规范化的运作机制,将通过科学有效的激励评价,调动智库资源,完善成果转化机制。目前,《运河文化丛书》农业篇、运河文化发展论坛农业分论坛等已确立常态化、制度化运转,而由南农大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牵头的 " 大运河沿线名特优农产品蓝皮书 " 也正在策划编撰中。不久的将来,阳澄湖大闸蟹、高邮双黄鸭蛋、吴县枇杷、太湖白虾、湖墅麻鸭、宜兴百合、里下河大米、扬州酱菜等,这些大运河江苏段沿线的 " 有故事、有历史、有口感 " 的百余种名特优农产品,将组团亮相,打造一批具有 " 大运河品牌文化高附加值 " 的农产品。" 让古人留恋的美食佳品,再次回到我们的舌尖。"
(编辑 余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