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8 日是世界夜遗尿日。儿童夜遗尿以前被认为是个会慢慢自行康复的症状,但经过近 20-30 年来的研究证实,它其实是个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疾病。近日,第一届深珠港澳大湾区小儿泌尿学术会议在深港两地举行,来自大湾区的多位专家就儿童夜遗尿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夜遗尿是疾病,不会因成长而消失
2017 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和青少年遗尿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5 岁儿童遗尿症发病率为 15%-20%。这意味着,每 30 人的幼儿园大班里,大概就有 5 — 6 个孩子有尿床的问题。虽然随着年龄增长,部分患儿尿床的问题会自然消退,但有不少患儿症状会持续到成人,而且遗尿的严重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
香港大学外科学系名誉临床教授杨重光教授表示,20 多年前,不论医生或患者,不少人都认为儿童夜遗尿的问题只是一个病征,出现的原因是膀胱控制系统未成熟,只要静待孩子长大,发育成熟,便会自然消失。但其实经多年研究已发现,这是个错误的观念。夜遗尿如同发烧,虽然有机会自然退烧,但如一直不予理会,未有找出背后原因,也可能一直存在,甚至会为患者带来危险或死亡。夜遗尿也是同样道理,如孩子情况严重,如每晚也会尿床,背后必定有其病理原因,原因可以过百种,所以必须找出原因并治疗。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尿动力学中心主任文建国教授表示,该中心曾向两万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 1.5% 受访者仍有尿床问题,每个月至少尿床 1 次,可见夜遗尿问题并不一定随孩子长大而消失。因此,目前已确定夜遗尿是个病症,而非仅仅是病征。
夜遗尿病因达上百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 夜遗尿背后的原因可以是膀胱容量缩小、膀胱功能不佳、大脑醒觉反应问题、尿量过多等所致。" 杨重光教授表示,经研究发现,小朋友即使日间完全没有任何遗尿问题,但 9 成严重夜遗尿的孩子均与膀胱功能不佳有关。不少家长或许认为是孩子睡得深沉所致,但其实孩子之所以睡得深沉,不懂起床小便,其实是因为入睡后膀胱不停发送信息至大脑,由于过于频繁,大脑慢慢对此失去醒觉性,孩子因而未能感觉到膀胱涨满,于是不懂起床排尿,结果造成夜遗尿。
与此同时,大脑频繁地接收来自膀胱的信号也干扰着孩子的睡眠,长期处于浅层睡眠,难以进入深层睡眠,睡眠质素大受影响下自然影响他们日间的生活和学习。同时,此情况也会抑制大脑其他功能,如智商、记忆力、学习能力与速度等。因此,夜遗尿带来的更不单单是 " 尿湿床 " 的问题,而是影响孩子的生理、心理,以至学习能力,因此夜遗尿有必要正视,并提升关注,及早治疗。
家长应及早进行膀胱训练预防
文建国教授指出,近 10 年临床发现小孩尿床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这与目前年轻家长习惯用尿不湿,以及商家不正确宣传等有关。他认为,如能及早为孩子进行膀胱训练,是有效预防尿床的方法。但假如孩子已满 6、7 岁仍有尿床问题,便应针对其病因作出诊治,如确定孩子的膀胱容量小,目前便有药物可帮助扩大膀胱容量,再配合膀胱训练,便能改善情况。
香港中文大学名誉临床助理教授司徒达燕教授也表示,目前,很多夜遗尿的小朋友仍未得到适当关注,大家对夜遗尿仍存在很多误解,导致不少孩子多年饱受身心煎熬。
三位教授都期望持续对夜遗尿进行临床研究,以便深入了解,同时与世界各地的专家互相交流。同时也希望公众能增加对儿童夜遗尿的关注,以及正确认识夜遗尿信息,以及早让孩子获得确切的诊断与治疗,降低此病对儿童造成的身、心影响。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责编 陈逸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