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退居家中当奶爸的绿茶似乎更忙,捣鼓各种公号,整理各种书单,参加各种好书评选,折腾各种与书相关的项目,甚至还画起了插画,越画越神 ……
知道他没闲着,但不知道他和杨早还悄无声息地干成了一件大事——《中国通史》墙书。
坦白讲,这之前,我根本不知道 " 墙书 " 是什么玩意儿。
因了他的墙书恶补了一下,才发现 " 墙书 " 创始于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克里斯托弗 • 劳埃德是鼻祖。他的创意来自于他厌学的女儿,为了让女儿继续学业,劳埃德根据女儿自己的兴趣,把相关知识成体系地串联起来,制成五张大图表《地球通史》《莎士比亚通史》《自然通史》《科技通史》《竞技通史》,一一贴在墙上,劳埃德自己当起了老师,辅导女儿学习。没想到,女儿从此爱上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剑桥大学。这五张图表,成为了后来畅销全世界的 " 墙书 "。
国内有个做童书的机构耕林童书馆,想将墙书引进到中国,以这种形式为中国孩子创作一部贴在墙上的《中国通史》。这个任务落到绿茶身上,绿茶又拉上了杨早,两人折腾了三年左右,有了我们眼前这一张长达 2.4 米的《中国通史》书墙。
说真的,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要 " 浓缩 " 成一面书墙,目标读者还是儿童,这个难度系数之巨,可想而知。
关于中国通史,很多前辈大家都涉足过。如吕思勉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成为众多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整体脉络的基础读物。
可要以词条及图画相结合的方式编撰另一部 " 中国通史 ",该如何突破?
绿茶杨早达成了共识:为孩子们创作一部丰富的通史,不仅有政治史、战争史,还是科技史、文学史、民族史、艺术史、气侯史、自然史、生活史的融合。
也就是说,书墙的框架尽量开放,可以碰触到各个跨学科的知识。用杨早的话说,它更像一个亭子,人走进亭子里面,仍能望见外面的风景。
这是墙书的切入口。
两人开始分工合作。以绿茶为例,他几乎每天都泡在首都图书馆,翻看跟历史有关的书,包括人口史、气侯史、地理史。然后 " 筛 " 选,做减法。" 可是这个减法很不好做,比如每个朝代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体现在墙书上只需要一个数字。但为了确认这一个数字要花很多功夫。一个朝代历经几十年、几百年,它在不同的时期人口数是不一样的,王朝初期、繁盛时期、末期的人口差距非常大,若再经过几次变革,数字又有了巨大变化。此外,不同的书里面数字又不同,这就需要尽可能找一个比较精准的表述。"
《中国通史》墙书要做成绘本,第二个难点在于图。每个词条都要配图,拿形象还原历史事件。比如各个朝代人的服饰,用文字讲述很容易,但真正要准确地落到画面上就很困难。500 个词条一条一条过,很多时候特别想要的词条没法画,或者画出来的又表现力不够,只得取舍替换,需要几套不同方案应对。
打开墙书,最上面一排是地图,接下来有一条温度线,主体部分由长城和长江分开,历史和地理在此发生了联系。墙书下部是中国与世界历史相互对照,最底一层是各时代的代表性建筑。天文地理、世态万象,纵横捭阖,无所不包,
墙书看起来只有一页,容纳了 500 个词条,每一个词条都可以独立进行延伸阅读,因为需要很多本书才能讲清楚一个词条。
绿茶说,自从着手编撰这本墙书后,他自己的阅读变得非常有规划性。墙书好像是一个关于中国历史的大书架,他每一次延展阅读,都在慢慢地充满这个书架,跟以前那种泛海式的阅读相比,如今显得更从容一些,要更有收获一些。
耕林图书馆策划这本书的目标读者定位于 5 岁到 18 岁。杨早却认为,墙书往浅了说,幼儿也能看;往深了说,读者可以往里面不断挖掘。" 关键打通和跨越需要巨大的知识量来做串联,墙书只是把这些点摆在纸上,至于怎么关联,每一个人都不一样。如果把世界想象成一个复杂的体系,而不是简单的几条线。这样就多了一个进入历史的路径和一套重新解释历史的思路。"
这原本看似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绿茶杨早把它做成了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它不单挑战孩子的知识点,也挑战家长的认知和知识储备,更挑战做书人的想象力和意志力。单凭这一点,值得向墙书团队致敬。
《中国通史》墙书
绿茶、杨早 / 文 林欣 / 绘
耕林童书馆 |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