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被称为海底的 " 热带雨林 "。
在静谧的海洋深处,米粒般大小的珊瑚虫成群聚集,代代繁衍,它们分泌出的石灰质,成为保护自己的外壳,也在海浪与时间的冲刷下,石化、压实,历经千万年,形成五彩斑斓的岛礁。它们是海底世界的坐标,也是众多海洋生物栖息的家园,在无声而浩瀚的水世界里,绽放着惊心动魄的美丽,用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 " 潜爱大鹏 " 秘书长夏嘉祥的话说:" 第一次潜入深海看到珊瑚礁,是一种触电般的震撼。"
深圳大鹏半岛,位于全球珊瑚礁黄金三角最北沿,海域内珊瑚礁覆盖面积一度达 76%,与大鹏半岛如今的森林覆盖率一致。然而,随着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全球珊瑚礁正在迅速萎缩,大鹏海域也不例外。在深圳奋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进程中,珊瑚礁作为海洋生态系统基础性的一环,其重要性越来越被认识到,由大鹏新区管委会与磨坊网共同发起的民间珊瑚保育组织 " 潜爱大鹏 " 应运而生。" 种珊瑚、种人心 ",成立近 8 年来,从海底的珊瑚保育入手,构建并实践海洋生态意识教育体系," 潜爱大鹏 " 这一国内目前唯一的民间珊瑚保护组织,走过了怎样的路,又在大海的怀抱中收获了怎样的感悟?带着问题,深晚记者对夏嘉祥进行了专访。
种珊瑚——从 " 爱玩 " 到 " 爱上珊瑚 "
记者:从个人谈起吧,因为怎样的机缘成为一位珊瑚保育者?
夏嘉祥:其实我这个人就是爱玩。记得还是零几年的时候吧,有一次在磨坊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了珊瑚礁,当时我就着了魔似的。不是有这种说法吗,有些事情如果没做,临终前会后悔,我就觉得,如果不去亲眼看看珊瑚礁,肯定 " 死不瞑目 "。就去学了潜水,还记得在印尼的美那多,跳进玻璃般通透的海水里,自己悬浮在璀璨的珊瑚礁上,一群群鱼儿在身边环绕,完全是一幅梦里才有的场景。那时候就在想,能不能也为家门口的珊瑚礁做点什么?刚好 2012 年的时候,新区管委会和磨坊网发起了名为 " 潜爱大鹏 " 的珊瑚保育的公益活动,从此就一脚踏进了 " 潜爱 "。那以后海洋公益行动越来越多,也需要专职人员,我就放弃了原来的工作,成了全职的 " 秘书长 "。
怎么说呢,其实很少有人天生就对公益有使命感吧,一开始我只是觉得好玩,和海洋接触得多了,和珊瑚礁接触得多了,慢慢就发现在人类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溃败得太大太快,保护它们,这是一份责任。我的同事们,很多都和我一样,从爱玩,到爱上大海、爱上珊瑚礁。
记者:" 潜爱大鹏 " 目前的人员结构是怎样的?
夏嘉祥:我们全职人员只有 5 个,主要依靠 2600 多名注册志愿者开展活动。
记者:" 潜爱大鹏 " 项目从 2012 年开始实施,到目前成果如何?
夏嘉祥:我们给自己确定的使命是 " 保育珊瑚,重建缤纷海底世界 ",在这方面,我们的核心项目之一是 " 潜爱护礁 "。目前累计种植珊瑚超过 5800 株,救助珊瑚残枝近 200 株,打捞海底垃圾 1228 公斤,渔网 1500 多米,同时也形成了海底作业维护、渔村海上观光和珊瑚礁保护区建设三部分组成的完整体系。
记者:在实践中," 种珊瑚 " 的难点在哪里?
夏嘉祥:种珊瑚,对于我们是个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里我们走过不少弯路。2013 年的时候,我们去国外取经,潜到海底一看,人家就拿个铁架子一搭,珊瑚苗放在上头。我们很开心啊,这简单啊。回来就做。结果海域条件不同,刚搭好,两场台风一过,全掀翻了。我们又尝试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来种植珊瑚,觉得这够结实了吧。但是我们还是低估了大自然的威力,台风过后,有些钢筋混凝土礁盘也没抵挡住海浪威力。当时我们是又伤心又沮丧,同时也意识到思路必须转换,要结合大鹏的海底地貌与气候条件。我们请教了中科院南海所的专家,同时参考同一个海域的香港海下湾保护区的经验,升级出以铁管和柔性热熔管为骨架,底部进行配重,管架上悬挂塑料网来种植珊瑚的方式,避免了与海浪硬 " 扛 "。去年 " 山竹 " 过后,我们下海检查,种下的珊瑚毫发无损!
种人心——从一个问题中诞生的 " 课堂 "
记者:" 种珊瑚 " 好理解," 种人心 " 怎么 " 种 "?
夏嘉祥:其实我们现在认为仅仅靠种珊瑚,无法达到珊瑚礁生态恢复的目的。一方面,相对于浩瀚的海洋,个人的力量、一个公益组织的力量,太过渺小了;另一方面,我们在海底恢复的珊瑚苗,一样受到渔网、船锚的破坏。因此从 2015 年开始,我们提出了 " 种珊瑚,种人心 " 的口号,只有让珊瑚保育、海洋保护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停止对海洋一味索取,珊瑚礁生态才能恢复过来。
这里需要说到我们的另一个核心项目 " 潜爱课堂 ",其实也挺有故事性。我们的珊瑚保育站位于大澳湾畔的油草棚村,2014 年吧,有一次下大雨,我就去村股份公司避雨,大家都很熟了,一边避雨一边聊天。有人就问我,你们天天教育我们要保护海洋,那我问你个问题,你答得上来,我就服你。我说那你问吧。他就问我,如果在海底被划伤了,不用创可贴,怎么止血?还真把我问住了。原来当地有一种玉足海参,渔民在海边不小心受伤了,会找来这种海参,海参受刺激,就会喷吐一种叫 " 居韦氏小管 " 的内脏,粘性极大,涂在伤口上,很快止血,还能促进结痂。我当时一听,入迷了,这是大鹏渔民世代相传的海洋智慧啊。我们请来了海洋生态和青少年课程设计的专家,开始以大鹏半岛渔村世代相传的海洋常识为母本,编辑海洋生态课程 " 潜爱课堂 "。通过入校课程、沙滩潮间带实习、社会团体实践,帮助孩子们切实体认海洋生态,只有真正了解海洋,才会爱上海洋,只有真正理解海洋,才会自发地去保护海洋。目前,我们的 " 潜爱课堂 " 累计授课已经超过 900 堂,超过 35000 人次学生接受了海洋科普教育。我们的潜爱珊瑚保育站,也先后被授予了 " 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 "" 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 " 和 " 深圳市青少年校外体验教育基地 " 等称号。
记者:围绕珊瑚保育、海洋生态保护," 潜爱大鹏 " 接下来还有什么举措?
夏嘉祥:一方面,我们希望能够借助政府、民间的共同努力,推动珊瑚礁保护区的划定,珊瑚一年生长不过两三厘米,一片珊瑚礁的形成,也许要经历上千年的岁月沉淀,但是一张渔网撒下去,就可能对珊瑚礁造成致命伤害,没有保护区,种再多珊瑚也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我们想在更大范围内,继续 " 种人心 "!通过拍摄和记录世界各地珊瑚保护者的故事,联合更多的珊瑚保护机构,一起来为珊瑚礁的生存呐喊,为珊瑚创造更多自然恢复的空间。只有人人心里都有了一片海,人类与珊瑚、与海洋生物,才能和谐地共同生存下去。6 月 8 日,是世界海洋日,我们也希望借助深晚的平台,呼吁深圳市民,保护珊瑚,不要让大自然馈赠给深圳的这份珍贵礼物,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
深圳晚报记者 李剑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