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联合深圳市民政局共同制定《社会力量设立社康机构服务办事指南》,统一了命名规则,明确了审批流程,让申办程序更顺畅。" 希望这项办事指南能为申办流程扫清障碍。" 深圳市卫健委体制改革和基层健康处处长李创表示,放宽社会办社康中心准入后,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大数据监管、协同监管和诚信监管制度,加强医疗服务全过程监管。
社康总量不足,亟须社会办社康补足
" 大病去医院,小病去社康 ",在深圳,目前有 668 家社康机构。按照 " 十三五 " 规划,深圳社康机构总数要达到 1200 家,现在还缺口 532 家。
" 仅仅依靠政府主导的公立社康机构来补足总量是不够的。" 李创表示,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上,应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个人,在小区、商业楼宇、企业总部、工业园区开办社康机构,承接基本医疗卫生和家庭医生服务,满足市民个性化的医疗健康需求。
要怎么开办?有什么门槛?为了解决社会办社康申请人 " 无从下手 " 的困惑,2018 年,市卫生健康部门制定了社康机构设置标准。随后,社会办社康的申请量开始井喷。以龙华区为例,2018 年龙华区只有 5 家社会办社康,但 2019 年上半年就新审批了 9 家。目前,龙华区 14 家社会办社康占全区社康总数的 20.9%。纵观全市,68 家在营业的社会办社康机构占比也仅为 10.2%。这给社会办社康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空间。
社会办社康拿政府补贴,为老百姓服务
近年来,练洋佳在福田区、龙华区、罗湖区申办了 3 家社会办社康。" 在我看来,社会办社康的本质就是政府出钱给社康经营者,为老百姓服务。" 他透露,社会办社康中心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收入主要来自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比如,和公办社康享受同样的基本医疗服务诊疗补贴、14 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贴、家庭医生服务补贴等。
记者了解到,公立社康和社会办社康在政府购买服务、人才保障、预约转诊、医保协议管理等方面,享受同等政策;根据考核结果、满意度等因素及相关数据核定补助标准,享受同等政策;在全科医生生活补助也享受同等政策。不同点在于社康的建设经费、房屋解决形式、房租、自主定价等方面。
以一个一类社会办社康中心服务 1.5 万居民为例,初步预测正常运营后,预计第一年可以拿到政府补贴 400 多万(其中基本公共卫生补贴 105 万、基本诊疗收入 300 万),加上家庭医生服务补贴、医疗服务收入,大约 3-5 年可以回本,如果运营得好,收入会越来越高。
《指南》统一命名规则,明确审批先后
最近几年,申办社会办社康的人却遇到了 " 堵点 "。自 2017 年《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实施后,卫健部门与民政部门对于社会办社康的命名规则是不同的。
在民政部门,社会办社康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管理暂行规定》第三条,要冠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县级市、市辖区)行政区划名称或地名。但是,按照《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第二十五规定,医疗机构名称应当与主体资格登记的名称相一致。因此,社会办社康不能加省、市、区等行政区划名称或地名。在这样的规定下,各区对政策的解读不一致,所批审的命名规则有所不同,申请人夹在两边 " 跑断腿、磨破嘴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联合深圳市民政局共同制定《社会力量设立社康机构服务办事指南》,解决了申请人实实在在的两个 " 痛点 "。一是统一了命名规则,即名称应冠以 " 深圳市 + 所在区 + 所在街道或社区 + 识别名(主体资格登记名称字号)"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不可以使用自然人姓名作为字号。二是明确了审批顺序。第一步,先去社康机构所在的区(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申请;第二步,取得 "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 后,再向所在区(新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办理 " 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 "。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通讯员 深卫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